摘 要:人類是群體性動物,這在客觀事實上確定了人的社會屬性,因而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中,人們也不可避免的提高了對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視。在以獨生子女家庭居多的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在社交方面出現問題。眾所周知,良好的社交能力會為今后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帶來很多益處,然而孩子社交能力出現問題的原因及怎樣正確的培養,卻是人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社交能力問題 原因 應對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c)-0237-01
有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我的孩子不會與人相處。民間有句俗語:三歲看小,七歲看大。這話很有道理,孩子從小就要有良好的教育,處在年幼期的孩子可塑性很強,因而把握孩子的童年期非常重要。在20世紀末,為控制人口增速,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迄今為止,獨生子女家庭覆蓋率非常高,因而也帶來了與其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例如社交能力問題。而怎樣正確的培養孩子,也逐步成為各個領域的研究方向。
1 鍛煉孩子社交能力的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社交能力,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所謂社交能力就是指在一個群體內與他人相處的能力。人際交往是每個人都不可回避的行為方式,無年齡界限,但對于年輕的下一代,其意義就尤為重要了。
人際關系的好壞會影響到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
若擁有較高的社交能力,那么無論處在哪種環境,都會相對容易獲得成功,如職位晉升、加薪等,朋友圈也會較大,機會也就更多,就會處于一個良性的發展,今后的道路自然也就比較順暢。相反,如果不順利,就孩子而言,他對周圍環境的心理需求就會缺失,沒有朋友,受到排斥,就會引起自卑、冷漠、敏感、偏激等諸多心理問題。若沒有正確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惡性循環,對其成長與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十分重要。
2 孩子社交能力出現問題的原因
2.1 沒有良好的交友環境
在當今社會,因早期“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所以獨生子女家庭較多,從童年期開始,伙伴就少,交友范圍也窄。而目前,我國居民有很多是居住在小區,家庭框架小,與親友往來少,加上鄰里陌生,在客觀程度上縮小了孩子的活動空間,減少了同齡孩子的相處。同時,家長又忙于工作,陪伴孩子較少,并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在孩子放學后,會限制其出去玩耍,要求孩子把時間用于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缺少了許多鍛煉機會,從而影響其交際能力。
2.2 沒有足夠的交往動機
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科技也越來越發達,手機、電腦、電視機之類的電子產品也越加普及,在過去,孩子們玩的類似于丟手絹之類的游戲已不再受到歡迎,互聯網及電子產品已逐漸取代曾經的娛樂活動。不用出門,無需伙伴,自己就可以獲得樂趣。科技產品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削弱了孩子對伙伴的需要。
2.3 家長的溺愛
獨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部分家長就會不自覺的對孩子過分愛護,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會安排的妥妥當當,所有人都圍著孩子轉,想要什么就給什么,慢慢地就養成了孩子的“王子病”或“公主病”。因而這樣的孩子不懂分享、唯我獨尊,刁蠻任性,讓其他小朋友敬而遠之,從而失去了許多交友機會。
2.4 性格原因
性格在社交中有很大的影響,每個孩子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因而會有不同的性格,外向型孩子,容易融于集體,與伙伴打成一片。而內向型孩子,受成長環境影響,個性內向,容易害羞,膽小,緊張,不愿被過多關注,加上不善言談,時間久了,在群體中就容易成為“可有可無”的人,自身也會養成不愛與人交往的不良習慣。
2.5 長輩的過多干涉
相信有很多孩子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老師對某些孩子的不良評語,要求家長讓孩子不要與之交友。在長輩的干涉下,好多孩子就聽話的遠離了他們。或是因為有些家長認為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其它都不重要,不希望人際交往占用孩子的學習時間。就這樣,身邊的朋友在經過長輩一系列的嚴格篩選后,本來就少的朋友,變得更少。
3 鍛煉孩子社交能力的措施
3.1 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和諧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也是塑造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所必要的條件。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在童年時期特別明顯,父母的言行,無論正確錯誤,因其辨別能力不夠,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因此父母必須以身作則。
3.2 創造交往環境
鑒于獨身子女的客觀成長環境,家長要有一定的“先見之明”,不要把孩子拴在書桌前,適度的人際交往是十分必要的,與此同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邀請他的朋友來家里玩耍,為他們創造條件。平時也不能完全忙于工作,要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交朋友,帶孩子外出活動。接觸的多,鍛煉也就多,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幫助。
3.3 教會孩子一定的交往技能
(1)鍛煉語言能力。語言溝通是社交的第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就要有意識的進行鍛煉,例如家中來客,就可以借機讓孩子端茶送水,并且向長輩問好。
(2)懂得尊重。尊重別人的同時,也會獲得尊重。
(3)學會分享。孩子懂得分享容易獲得歡迎與認可,要讓孩子明白,自私就無法擁有朋友。
(4)學會贊美。任何人都希望獲得贊美,孩子尤為明顯,教會孩子用積極地態度待人待事,他也會更容易受到積極地回應。在生活中,父母也要學會贊美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5)學會合作。讓孩子懂得合作的意義,明白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區別。
3.4 根據孩子實際發展進行引導
許多父母會存在過于焦慮,揠苗助長的情況,這是不可取的,每個孩子的成長規律有差異,有早有晚,不能因為其他孩子成長的快,就過多的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落后。要根據孩子自身發展的規律,用平常心和耐心,來看待孩子的成長。不要過早的就用成人的標準來“逼迫”孩子。
4 結語
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三分靠引導,七分靠等待。不宜教導過多,以防孩子產生抵觸情緒。然后,用足夠多的耐心,看著孩子一點一滴的蛻變。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用良好的言行,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被潛移默化。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要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用漫長卻有限的時間來陪伴他們。
參考文獻
[1]張思萊.張思萊育兒手記[M].中國婦女出版社,2011,6.
[2]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M].作家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