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在初產婦中應用持續質量改進對于降低會陰側切率的效果,以提高我院臨床護理水平。 方法: 選取2010~2013年我院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前后收治的480例陰道分娩初產婦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2010~2011年(實施前)220例病例設為對照組,將2012~2013年(實施后)260例 設為觀察組,評估兩組病例發生會陰側切的情況,總結臨床護理經驗。 結果: 觀察組260例初產婦中,有84例存在會陰側切的情況,發生率是32.3%,較之對照組的73.2%有顯著性降低,比較差異明顯(P<0.05)。此次研究兩組均無Ⅲ度會陰裂傷。 結論: 在初產婦分娩期間應用持續質量改進護理,能夠促使會陰側切率進一步降低,改善分娩結局,是今后醫院單位提高產房護理質量的關鍵,建議臨床加強普及。
關鍵詞: 持續質量改進;初產婦;會陰側切率
【中圖分類號】R446.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031-02
會陰側切術是近階段醫院單位常用于縮短第二產程的一種重要術式,目前有朝常規使用的趨勢。有資料顯示,我國近幾年的會陰側切率基本維持在80%左右,遠遠高于世界衛生組織(WTO)倡議的20%標準[1]。會陰側切容易給產婦造成術后感染、創口疼痛等情況,遠期則可能造成性交痛,嚴重影響到產婦的身心健康及婚姻生活。為了盡量避免會陰側切事件的發生,在產房護理工作中,實行持續質量改進顯得至關重要。為此,2010~2013年間,筆者對我院開展持續質量改進前后的480例初產婦實行了分組研究,取得了不錯的研究進展。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2013年4年間到我院行陰道分娩的480例初產婦及其相關臨床資料,年齡最大病例是33歲,最小是21歲,平均25.4歲;孕周在37~42周不等,平均39.4周。根據持續質量改進實施前后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組220例,觀察組260例,兩組組間一般資料的比照,差異不明顯,P>0.05,存在可比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初產婦在臨床上實行常規護理,主要在于保持病房內環境的清潔與干凈,將室溫、相對濕度控制在24℃和55%左右,同時給予常規產檢、健康指導和告知初產婦注意休息等。
觀察組在上述條件下實行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在經過持續質量改進相關理論知識及技術操作的培訓與考核后,根據自愿入組原則,由10名助產士共同組成持續質量改進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再通過檢索計算機、查閱病例資料等途徑,歸納出會陰側切的影響因素,并制定相應解決對策。在本次研究中,我們歸納出母嬰方面主要與胎兒宮內窘迫、胎兒過大、頭位難產,以及素體會陰條件不理想和高危妊娠等有關,醫護方面主要與產后護理不嚴密、無菌操作及消毒不嚴謹和操作技術不熟練等有關。制定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措施如下:(1)產前、產后健康教育的改進。在保健部醫務人員的協助下,制定并發放健康教育小冊子,同時通過電視、廣播等途徑,向孕婦進行宣教,為孕婦講解相關分娩知識、并發癥和注意事項等,強化孕婦的自我保健意識。教會孕婦簡單的\"健康操\",并由營養專科人員通過\"一對一\"模式對其進行飲食、運動等方面的指導。(2)無菌操作及消毒流程的改進。規范和監督助產人員的日常操作,強調操作前后洗手,并在嚴格的無菌條件下,規范消毒步驟。盡可能不做陰道檢查[2],助產士在縫合時需要對外陰部進行再次消毒,并更換無菌巾、手套等,對切口進行甲硝唑清理等。(3)會陰保護措施的改進。組織人員進行會陰保護流程操作培訓,并對會陰保護的相關措施加以完善。一是在產婦剛出現用力排便感的過程中,指導產婦先取合適體位,避免向下用力,以緩解排便感,并促進激素的分泌,從而確保會陰部有足夠彈性娩出胎兒。二是為產婦實行心理疏導,告知臀部壓迫感會讓人難以忍受,需要做好心理準備,并為其提供熱毛巾等,以供其在宮口開大、發熱時熱敷。三是陰道口觀察到胎兒顯露時,由專人指導產婦正確呼吸,并在適當時點進行屏氣和用力等。(4)實現會陰側切率與助產工作質量掛鉤。為進一步降低會陰側切率,以促進我院助產工作質量的提高。還可在產科護理質控指標中增加會陰側切率的相關內容,并將每月成果向護理部和質控科等匯報。同時,還需要實行相關的分散風險制度,由小組各成員共同負責醫療風險[3]。
1.3 統計學方法
統計包軟件應用SPSS17.0版本,其中計數資料以卡方形式進行檢驗,統計學意義根據P<0.05進行判斷。
2 結果
實行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后,觀察組260例初產婦中,有84例存在會陰側切的情況,發生率是32.3%,較之對照組的73.2%有顯著性下降,比較差異明顯(P<0.05)。且兩組均無會陰Ⅲ度裂傷的情況出現。詳見表1。
3 討論
會陰側切術是一種有創操作,同時也是經陰道分娩產婦所面臨的嚴重問題。雖說該術式對于減少第二產程時間很有幫助,并且可盡最大限度防止陰道、會陰部等發生嚴重裂傷的情況,但產后往往容易給產婦帶來較大疼痛,并且發生水腫、感染等并發癥的可能性也較高,還可能給產后性生活造成一定影響。近幾年國內有研究顯示,約有46%的產婦存在產后性交不適感,其中有超過半數是因會陰側切引起[3]。另有研究報道,會陰側切術后所造成的疼痛還可能給產婦的行走、產后康復鍛煉等帶來影響,甚至增加了發生靜脈栓塞的風險[4]。
會陰側切率居高不下的問題一直是醫療界學者所廣泛熱議的話題之一。近些年有研究顯示,在醫院產房實施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從會陰側切的原因入手制定一系列積極的應對措施,對于降低會陰側切率卓有成效[5]。本文從產前與產后健康教育、無菌操作及消毒流程、會陰保護措施、實現會陰側切率與助產工作質量掛鉤等幾個方面實行了持續質量改進,結果發現,實施后我院會陰側切率由原來的73.2%降至32.3%,且無會陰Ⅲ度裂傷的情況出現,臨床護理效果令人滿意。與上述研究相一致[5]。
綜上所述,在初產婦分娩期間應用持續質量改進護理,能夠促使會陰側切率進一步降低,改善分娩結局,是今后醫院單位提高產房護理質量的關鍵,建議臨床加強普及。
參考文獻:
[1]宋亞琴,馬錦琪,徐惠英,等.護理干預在限制會陰側切中的臨床探討[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2):3832-3833.
[2]趙冬梅.規范化管理對于降低初產婦會陰側切率的臨床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4):489-490.
[3]肖維娜.降低會陰側切率的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4):103.
[4]丁海燕.品管圈活動對降低會陰切口愈合不良率的效果觀察[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9):657-658.
[5]趙紅梅,徐鑫芬,沈秀青,等.持續質量改進在降低初產婦會陰側切率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8):4459-4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