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考察齊拉西酮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 方法: 以利培酮作為對照藥物,共選擇73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并將其隨機分為齊拉西酮組(40例)與利培酮組(33例),齊拉西酮組采用齊拉西酮進行治療,利培酮組采用利培酮進行治療。 結果: 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PANS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但組間比較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齊拉西酮組與利培酮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2.5%和90.9%,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χ2=0.738,P=0.082),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32.5%與33.3%,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χ2=0.802,P=0.087)。 結論: 齊拉西酮為當前一種頗具安全性與有效性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其對首發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與利培酮相當,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齊拉西酮;利培酮
【中圖分類號】R446.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060-01
精神分裂癥為精神科臨床的常見疾病之一,易發于青壯年人群,其患者在思維、情感、認知以及行為等多方面常表現有不同程度的特殊性乃至障礙,病情通常遷延難愈,且隨著當代社會各方面壓力的持續增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患病人數還表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這給患者家庭乃至社會均帶來了比較嚴重的負擔。齊拉西酮為一種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為進一步考察該藥物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本研究采用隨機雙盲的方法,并以利培酮作為對照藥物進行了相關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精神科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73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本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十次修訂本(ICD-10)精神分裂癥或分裂樣精神障礙研究用診斷標準,同時所有患者的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均不低于60分,治療方案均獲得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同意,另排除既往有接受任何抗精神病藥物者、對藥物與酒精有依賴者、合并有嚴重軀體疾病者、心電圖異常者、孕育期婦女以及有攻擊性或自殺傾向者。所有入選患者中,包括男49例,女24例;年齡19~48歲,平均(26.7±11.4)歲;病程1個月~3年,平均(8.4±3.5)個月。將此73例患者進行自然入組設計,按門診或住院號給予隨機分配為齊拉西酮組(40例)與利培酮組(33例),完成分組后對組間患者的上述一般資料進行比較未顯示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齊拉西酮組采用齊拉西酮(重慶圣華曦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治療,其初始劑量為40mg/d,2次/d,之后再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逐漸加大給藥劑量,在2周內增大至80~160mg/d。利培酮組采用利培酮(齊魯制藥有限公司)進行治療,其初始給藥劑量為1mg/d,之后根據患者病情逐漸增加劑量,在2周內增大至2~6mg/d。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不適用其他任何別的類型的抗精神分裂藥物。
1.3效果評價
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后8周對比兩組患者的PANSS評分情況,其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的精神分裂病情越嚴重,并以PANSS的減分率作為療效評價依據,PANSS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基線30分)×100%,痊愈:PANSS減分率≥75%;顯著進步:75%□PANSS減分率≥50%;進步:50%□PANSS減分率≥25%;無效:PANSS減分率<25%,以前三者計算總有效率。另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良反應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給予處理,其中的計量資料采用(X ±s)表示并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并行χ2檢驗,比較均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PANSS評分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PANSS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PANS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比較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齊拉西酮組總有效率為92.5%,利培酮組總有效率為90.9%,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χ2=0.738,P=0.082),見表2。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表現有多種不良反應,但均為輕度,其中齊拉西酮組發生有嗜睡7例,頭昏與口干各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2.5%;利培酮組發生急性肌張力障礙5例,靜坐不能4例,口干與便秘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統計學意義(χ2=0.802,P=0.087)。
3 討論
精神分裂為一種慢性的高致殘性疾病,其病態表現可涉及到患者行為、情感以及精神異常等多個方面,該疾病首次治療不徹底,易演變成慢性、遷延性疾病,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功能。但就其具體病因而言,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就當前臨床的治療方法來看,抗精神病藥物的應用最為普遍。
齊拉西酮為一種可用于長期維持治療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為5-羥色胺2A(5-HT2A)和多巴胺(D2)受體阻斷劑,它能抑制突觸對5-HT、NE的再攝取,其對精神分裂癥陽性和陰性癥狀均有效,且安全性高。同時相關研究還進一步指出,在阻斷5-HT2A與D2受體的比值上,齊拉西酮在現有的抗精神病藥中最大,并認為其在改善精神分裂陰性癥狀方面具有的較大的潛力。相關動物實驗顯示,5- HT3受體拮抗劑能加強大鼠及脊椎動物的學習及記憶功能。齊拉西酮在治療過程中隨著劑量的增加幾乎不產生錐體外系反應(EPS),較少使用抗膽堿能藥物,減少了EPS對患者軀體造成不適反應而影響情緒狀態;目前認為精神分裂癥的抑郁癥狀與陰性癥狀常相互重疊,如興趣降低、歡娛減少、活動下降、動力不足、注意力缺陷等,隨著抑郁癥狀的改善,陰性癥狀亦隨之改善。齊拉西酮對5- HT1a受體具有激動作用,一方面,齊拉西酮還有輕度去甲腎上腺素回收阻斷效應,故其改善焦慮、抑郁程度優于利培酮。與此同時,齊拉西酮還是唯一的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再攝取的藥物,對心血管的不良反應、鎮靜和認知功能損害的可能性均比較小,我們知道,藥物不良反應是評價抗精神病藥物的一個重要指標,本文結果顯示,兩藥在長期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且兩藥總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藥在精神分裂癥長期治療中均安全、有效。但需要指出的是,有研究資料顯示,齊拉西酮在內分泌改變方面(如體質量增加、月經改變、泌乳等)顯著低于利培酮組,同時實驗室檢查中催乳素升高顯著低于利培酮組,這可能與利培酮阻斷組胺H1受體及升高血催乳素,而齊拉西酮對組胺H1受體親和性較弱且不與M1受體結合有關。因此認為臨床上齊拉西酮可能更適用于肥胖及對催乳素敏感的女性患者。
綜上所述,齊拉西酮為當前一種頗具安全性與有效性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其對首發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與利培酮相當,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 版)[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75-78.
[2]舒良.中國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
[3]Harvey PD,Bowie CR.Ziprasidone:efficacy,tolerability,and enmerging date on wide ranging effectiveness[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5,6(2):337.
[4]李學成,胡光濤,朱艷等.齊拉西酮與利培酮治療116例首發精神分裂癥療效分析[J].重慶醫學,2012,41(27):2862-2864.
[5]崔開艷,劉蘭芬,楊麗敏.齊拉西酮與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泌乳素及體質量、血糖、血脂的影響[J].精神醫學雜志,2010,23(1):7-9.
[6]周芳珍.齊拉西酮與利培酮治療女性首發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J].四川精神衛生,2012,25(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