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法臂叢阻滯對于上肢手術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40例肌間溝法臂叢神經阻滯下上肢手術患者。隨機分成2組,A組20例,超聲引導下肌間溝法臂叢神經阻滯。B組20例肌間溝法臂叢阻滯(對照組),兩組局麻藥均采用0.5%羅哌卡因。記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采用針刺法評價阻滯效果,記錄不良反應。結果痛覺阻滯起效時間A組明顯短于B組;麻醉效果優良率A組明顯高于B組;A組未發生并發癥及不良反應,B組1例局麻藥毒性反應。結論超聲引導下肌間溝法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確切,對尺神經阻滯更加完善,定位準確,起效快,局麻藥用量少及并發癥少的優點。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1]。
關鍵詞: 超聲引導下;肌間溝法:臂叢阻滯;上肢手術
【中圖分類號】R745.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101-02
傳統的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多采用體表定位盲法穿刺,起效時間長,效果不確切.尺神經阻滯不完善,多數是因為注射局麻藥的位置不理想.導致其未能浸潤到神經組織周圍。現代的超聲技術,幾乎可在直視的情況下看清穿刺針的路徑以及局麻藥注藥后的擴散和分布情況。本實驗在超聲引導下肌間溝法臂叢神經阻滯用于上肢手術的麻醉.對其可行性進行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ASAI~Ⅱ級患者上肢手術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l6~60歲,體重46~79kg,身高155~178cm。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各20例。A組超聲引導下肌間溝法阻滯。B組肌間溝法阻滯組(對照組).均采用0.5%羅哌卡因(AstraZenca公司,瑞典)
1.2儀器:采用西門子G一5O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高頻線性探頭頻率7.5—10.0MHz.
1.3麻醉方法:患者人室后開放靜脈通路。連續監測血壓、心電、脈搏氧飽和度,仰臥位,頭稍偏向對側,患臂自然下垂緊靠體側,顯露患者頸部。A組,在鎖骨上窩探頭長軸方向與鎖骨平行,作矢狀斜位掃描,確認頸總動脈,然后沿著頸部向外后橫向移動探頭,可見到肌間溝內呈葡萄狀排列在前中斜角肌之間的3—4個較暗的環形影像為臂叢神經根2,用22G4cm穿刺針.針尖距離探頭0.5cm距離處進針。在超聲直視下,將針尖平面刺人斜角肌間隙,根據穿刺針的活動和人體組織的移位來判斷針的位置。確定針尖的位置為最佳后,開始注入羅哌卡因,在超聲直視下觀察局麻藥的擴散和分布情況。直到神經完全被局麻藥包裹為止。B組確定患者肌間溝及第一環狀軟骨.自環狀軟骨向后作一水平線,與肌間溝的交點即為穿刺點22G4cm穿刺針垂直刺進皮膚。略向腳側推進,直到出現異感或觸到橫突為止.然后注入羅哌卡因。
1.4監測指標:痛覺阻滯起效時間:間隔5min,用針刺法測定患側皮膚痛覺阻滯起效時間(記錄5、10、15min)。麻醉效果:優,術中無痛,患者清醒合作,術者滿意;良,無痛合作,術中肌肉松弛欠佳,但不影響手術;尚可,偶有疼痛,肌肉不松弛,術者要求加深麻醉;失敗,加用局麻或改用全麻。記錄A組及B組局麻藥的用量。并發癥及不良反應:心動過緩、寒戰、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
1.5統計分析:采用SPSS11.0軟件,對觀察數據中記數資料以χ2檢驗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士標準差(X ±s)表示。組內比較以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以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手術時間.及術中液體出入量差異無顯著意義。如表一
兩組患者痛覺阻滯起效時間,麻醉效果及局麻藥用量.A組較B組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
兩組麻醉期間并發癥及不良反應比較:B組1例發生寒顫.頭暈,視物模糊,考慮為輕度局麻藥毒性反應,經吸氧,給予咪達唑侖4mg靜注后改善。
3討論
上肢手術.其麻醉方法常選用肌間溝法臂叢阻滯.但傳統肌間溝法阻滯技術都是體表定位盲法穿刺,所以阻滯中解剖定位,神經的變異,以及肥胖和麻醉者的經驗等多種原因而產生麻醉效果不理想,局麻藥毒性反應,Horner綜合征,膈神經阻滯等一些并發癥。而本研究選擇A組。一方面想加強麻醉效果提高成功率.另一方面減少并發癥。A組的局麻藥直接浸潤在神經根周圍.麻醉起效時間快。基本上在5min即能達到阻滯效果,效果好且未見不良反應;而B組使用體表定位盲法穿刺。基本上lOmin起效,出現1例輕度局麻藥毒性反應。由于盲探操作往往依靠藥物的容量及彌散作用而達到阻滯目的,不可避免的出現,局麻藥用量大,神經阻滯起效遲,甚至阻滯不全,且容易出現毒副作用。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具有:直接看到神經及相鄰結構.注射藥物時直接或間接看到局麻藥的擴散,避免神經內注射,減少誤入血管的幾率[3]。局麻藥用量減少。起效快,阻滯效果好;示范教學,指導新人操作。所以,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能保證快速穿刺、起效迅速、效果確切[4]。甚至還可以對兒童患者更安全地進行臂從神經阻滯。盡管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應用于臨床不僅需要高質量的超聲檢查的儀器設備.而且操作者也要經過嚴格的訓練.但此法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崔旭蕾,徐仲煌,陳紹輝,任洪智,羅愛倫,黃宇光.超聲引導技術在肌間溝臂叢神經兩點阻滯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與臨床,2008,28(3)269-271.
[2]金偉華,王琛,謝紅.臂叢神經阻滯應用解剖定位與超聲引導的效果及費用比較[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2, 32(2) 245-248
[3]吳道珠,黃品同,李挺,徐旭仲,余微萍,楊琰.高頻超聲引導鎖骨上和鎖骨下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研究[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1,21(4)524-527.
[4]徐貫杰,張武飛.超聲引導在周圍神經阻滯中的應用[J].實用疼痛學雜志2006,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