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子宮下段剖宮產橫切口瘢痕處妊娠臨床處理方法。 方法: 對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子宮下段剖宮產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40例患者中行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及刮宮術方案27例,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及及病灶挖除術13例,治療后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下降均在80%以上,較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早期準確診斷子宮下段剖宮產橫切口瘢痕妊娠,并根據診斷結果及患者意愿等制定治療方案(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治療)至關重要。
關鍵詞: 瘢痕子宮;異位妊娠;甲氨蝶呤;刮宮術
【中圖分類號】R719.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107-02
子宮下段剖宮產橫切口瘢痕妊娠指的是產婦妊娠囊著床與剖宮子宮下段橫切口瘢痕處的一種異位妊娠[1],具有較高發生率、危險性大、治療難度大等特點,若診療不及時可能造成大出血、子宮破裂癥狀,威脅母嬰安全[2]。為此快速、合理的處理瘢痕妊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就此回顧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子宮下段剖宮產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的臨床資料,報告內容見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子宮下段剖宮產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B超等檢查確診為子宮瘢痕妊娠。年齡在23至39歲之間,平均年齡(30.1±3.0)歲,孕周38至41周之間,平均孕周(39.8±0.5)周。均上次剖宮產術后時間超過6年(包括6年)者15例,時間在2至5年之間者22例,2年內者2例。其中停經后陰道不規則出血31例,陰道大出血9例。
1.2 治療方法 本組40例患者治療前均行肝腎功能、血常規、B超等檢查,了解患者瘢痕妊娠及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等情況。在上述診斷結果基礎上結合患者意愿,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若患者已生育且沒有再次生育的意愿,在出現大出血或子宮破裂等嚴重并發癥后行子宮切除術,本組患者沒有1例接受子宮切除術。若患者有保留子宮生育能力要求,則一般行保守治療,本組患者行保守治療者40例。保守治療方案如下:給予患者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其中甲氨蝶呤肌肉注射20毫克,1次/d,治療4天后若患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下降超過80%,則停止治療,若不滿足則要重復注射甲氨蝶呤,期間聯合100毫克米非司酮治療,2次/d,100毫克/次。此外,若患者屬于內生型子宮瘢痕妊娠,給予刮宮術治療,術后根據患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確定是否繼續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治療;若患者屬于外生型子宮瘢痕妊娠,在患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達到正常范圍值內行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及病灶挖除術,保留子宮生育能力。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治療相關記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時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組40例患者行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及刮宮術27例(67.5%),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及病灶挖除術13例(32.5%)。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及刮宮術組患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治療前后分別為(6275.2±2631.5)U·L-1、(1086.4±563.5)U·L-1,組間比較t=6.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及病灶挖除術組患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治療前后t=11.06,P<0.05。此外,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較t=4.08,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0例子宮下段剖宮產橫切口瘢痕妊娠治療情況(X ±s)
治療方法 例數/例 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U·L-1 平均住院
時間
治療前 治療后 /天
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及刮宮術組 27(67.5) 6275.2±2631.5 1086.4±563.5* 51.23±11.12
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及病灶挖除術組 13(32.5) 6352.5±1425.5 1073.5±494.9* 35.00±5.87#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及刮宮術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子宮下段剖宮產橫切口瘢痕妊娠的引發原因很多且雜,目前臨床上認為其主要影響因素有四點:一是患者子宮內膜損傷,一旦著床會造成滋養層細胞入侵到子宮肌層,導致其與絨毛粘連,對子宮壁造成較大的傷害;二是患者接受剖宮產術后存在切口縫合不嚴問題,導致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患者再次受孕后受精卵易種植在竇道內,形成子宮瘢痕妊娠;三是患者子宮切口處伴有一些會影響受精卵的慢性炎癥因子,導致受精卵著床在子宮切口(子宮瘢痕)處;四是患者存在子宮內膜炎等癥狀,受精卵著床后后出現供血不足現象,致使受精卵絨毛延伸到子宮下段剖宮產橫切口瘢痕處[3]。
目前臨床上時有將子宮下段剖宮產橫切口瘢痕妊娠與正常妊娠混淆的事件發生[4]。為此要進一步加強早期B超檢查,若B超圖像顯示子宮呈現中間大、兩端小、葫蘆狀,子宮腔、宮頸管內未發現孕囊,宮下段前壁剖宮切口處回聲異常等特點[5],則可判定為瘢痕妊娠。確診后根據患者要求及特征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本研究40例患者中行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及刮宮術27例,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及病灶挖除術13例,且治療后患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全部在正常范圍值內。
綜上所述,早期準確診斷子宮下段剖宮產橫切口瘢痕妊娠,并根據診斷結果及患者意愿等制定治療方案治療至關重要,如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治療,效果令人滿意,值得臨床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蔡美玲,祝亞平,萬小平.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瘢痕處妊娠診治進展[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9(03):232-234.
[2]邢運貞,易建平,季淑英.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瘢痕處妊娠5例[J].河北醫藥,2011(02):314-315.
[3]蔣文化.子宮下段剖宮產后切口瘢痕處妊娠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1(05):929-930.
[4]金波.子宮下段剖宮產橫切口瘢痕處妊娠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32):49-50.
[5]田韻凌.13例剖宮產子宮切口瘢痕部位妊娠臨床病例分析[D].山西醫科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