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 探討降溫儀在中樞性高熱亞低溫治療中的具體應用,及相關的護理措施。 方法: 隨機抽取我科相關病例18例,并總結降溫儀在相關病例中的應用和療效。 結果: 降溫儀在中樞性高熱亞低溫治療中的療效顯著。 結論: 在亞低溫治療中,我們應正確使用降溫儀,保證其對中樞性高熱的療效的同時,更應該加強病情的觀察和護理。
關鍵詞: 降溫儀; 中樞性高熱; 亞低溫治療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127-01
中樞性高熱是我科較為常見的發熱類型,是由于體溫調節中樞異常導致的體溫升高。其主要表現為:無感染證據下,體溫突然升高,持續時間可在數小時至數日,無大汗淋漓,軀干體溫高于四肢,且藥物降溫效果不佳。臨床上常采用亞低溫治療應對此種發熱類型,并取得顯著療效。亞低溫治療是使用物理降溫結合冬眠藥物,以維持較低體溫(33-35℃),保護腦組織不受熱損傷為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1.臨床資料
共18例,男10例,女8例,年齡在18~72歲。均已完成手術,放置顱內壓監測導線。均呈昏迷狀,GCS計分3~8分,其中建立人工氣道者8人。入院原因:原發性腦干出血6人,嚴重顱腦外傷8人,腦瘤4人。其中死亡3例,存活者GCS計分3~8分4例,9~12分7例,13~15分4例。
2.降溫儀的應用
2.1 降溫時間及速度
高熱可使腦皮質興奮,代謝加快,增加腦血流量及腦耗氧量,使顱內壓升高,造成腦實質損傷。因此對于高熱患者,降溫應該迅速及時。在患者入科后應盡早實施降溫處理。通常物理降溫后會導致患者寒戰,寒戰會導致骨骼肌產熱,且機體的耗氧量也將成倍增加,不利于降溫的進行。使用適量的冬眠藥物可抑制體溫調節中樞,阻斷植物神經系統,減輕機體應激反應。因此,物理降溫應該在使用冬眠藥物30分鐘后進行[1]。而據報道,腦血流量和腦氧代謝率隨體溫的降低而降低,這種下降接近線性關系,即體溫下降1℃,腦氧代謝率降低6.7%[2]。因此為盡量減輕腦神經元及組織的損害,理想的降溫速度為1℃/h。使用降溫儀降溫相較于傳統降溫法更加安全平穩。本案18例中,降溫速度最快2天,最慢7天。
2.2 降溫儀的使用
在使用降溫儀前應該仔細檢查線路及配件是否完好。使用降溫毯時,降溫毯應該平整的鋪在床單下方,置于患者頭頸部以下的軀干部位。因中樞性高熱患者四肢溫度低于體溫,降溫時常四肢冰涼,故降溫毯范圍不覆蓋四肢。頭部降溫儀使用時,應將患者整個頭部放置其中,在枕部及雙耳外側放置棉墊,避免患者凍傷。將體溫探頭放在塑料套中置于患者腋下或肛門,并保持探頭緊貼皮膚。降溫水溫設置在4~10℃,降溫體溫設置在30~35℃。本案18例中,降溫儀使用時間在3-7天。
2.3 復溫
亞低溫治療結束時,應先停止物理降溫,逐步停用冬眠藥物,以防病情反復。保持室溫在25~26℃,一般在體溫回復至35℃時停止使用冬眠藥物。復溫時間將超過12小時,體溫以1℃/4h的速度,緩慢平穩上升,回復至37℃為宜。一般自然復溫,如患者復溫無效,應立即報告醫生,及時處理,并加蓋棉被,必要時使用電熱毯人工復溫。如患者再次出現高熱,應及時降溫,并及時通知醫生進行相關處理。本案18例中,3例復溫無效,5例體溫反復波動較大,10例體溫正常平穩。
3.護理
3.1 病室環境
盡量配單人病室,專人護理。房間避光,通風良好,室溫在18~20℃。地面保持清潔,少塵。減少探視及陪護人員,保持病室安靜。
3.2 飲食護理
患者在亞低溫狀態時,身體機能降低,消化系統功能減弱,腸蠕動功能減退,常造成水、電解質紊亂。危機狀況下通常選擇禁食,通過靜脈補液糾正內環境。情況較為穩定后或準備停止治療時,應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易消化、無渣飲食。每日4~6次,每次200~300ml,溫度不宜高于當時體溫。本案18例,治療期間前3日均禁食,4日開始進食8例,五日進食4例,六日進食3人,七日進食1例,未進食2例。
3.3 基礎護理
長期處于低溫狀態下,患者皮膚變得脆弱,易造成凍傷及褥瘡。應保持床單干燥整潔,勤翻身,至少翻身1/2h,動作輕穩。由于中樞性高熱患者降溫時,四肢常冰涼,應在四肢加蓋棉被保暖。嚴密觀察頭部皮膚顏色變化,并著重局部皮膚顏色的觀察,及末梢循環的觀察。保持患者口腔、泌尿道的清潔,避免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生。
3.4 其他護理
在降溫儀的使用過程中,患者易出現血壓降低、房室纖顫、出血、血糖升高、電解質紊亂等。應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出現危急值,應立即報告醫生,并及時認真處理。
參考文獻:
[1]蔡美蓉,陳海燕.腦干出血行亞低溫治療的護理體會.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0):1897-1898
[2]叢海播,于麗杰,胡艷芝,等.中樞性高熱的降溫護理.吉林中醫藥,2006,26(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