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小兒手足口病口腔病變的的臨床護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 選取于2012年至2013年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手足口病患兒45例作為樣本,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口腔病變的護理措施,以為小兒手足口病患者的口腔護理作指導。 結果: 經過合理的護理措施,45例患兒口腔疼痛均在1~2d緩解,5~6d可恢復正常飲食,所有患兒均未發生口腔嚴重并發癥。所有患兒病變部位的粘膜、皮膚出現的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10~12d內都消退,無死亡病例。 結論: 合理有效的對手足口病患兒的口腔進行護理,可保證其口腔健康,促進正常飲食,對保證良好預后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小兒;手足口病;口腔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137-02
手足口病是小兒常見傳染病之一,常呈暴發性流行[1],手足口病的病原以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oxA16)與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且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為手、足、臀部有散在的紅色斑丘疹,可呈皰疹樣表現,可累及口腔黏膜、舌部、咽后壁等,出見散在且大小不等的疼痛性水泡,隨著病情的進展可破潰形成潰瘍,同時伴流涎和疼痛感,造成患兒拒食,營養攝入不足,對預后極為不利。為探究小兒手足口病口腔護理的相關事宜,我們對我院收治的45例手足口病患兒進行了口腔護理的相關研究,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們選取了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45例作為此次研究的樣本,所有患兒的診斷均符合衛生部2010年《手足口病診治指南》的診斷標準,診斷包括急性起病,伴有發熱;口腔黏膜出現散在大小如米粒樣的皰疹,有明顯疼痛;手掌、腳掌部和臀部或膝蓋可受累出現米粒大小紅色丘皰疹;皰疹周圍伴有炎性紅暈。45例手足口病患兒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分布為4個月~5歲,平均年齡為2.9歲;血清學檢測顯示Cox16陽性31例,EV71陽性14例,所選患兒口腔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潰瘍及大小不等的皰疹。
1.2護理方法
1.2.1口腔護理方法
參考有關文獻報道[2],我們選擇了0.3%過氧化氫溶液和4%碳酸氫鈉溶液作為手足口病口腔護理的清洗液。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患兒采取適當的清洗措施,因為口腔潰瘍疼痛感明顯,所以要盡量剪短患兒的指甲,避免患兒搔抓導致口腔破潰,對于年齡較大的患兒要囑其勿搔抓疼痛處;用清洗液對患兒的口腔進行清洗,每日4次,對于年齡較小不能合作的患兒可進行輔助清洗,方法為抬高床頭約20°,使患兒頭部側向一側,使用注射器由較高一側口角緩慢注入清洗液,每日4次,清洗后短時間內停止喂食;對于口腔破潰者,醫護人員須每天用無菌棉簽蘸取碘甘油于口腔黏膜破潰處涂抹,操作時用力要輕柔,棉簽以滾動為宜,也可使用西瓜霜噴霧劑噴于潰瘍面。
1.2.2飲食護理方法
由于患兒口腔的病理變化,所以要格外注意飲食方面的護理。保持充足的營養供應,對于維持患兒的良好狀態及改善其預后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建議患兒進食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溫涼流食,可減少對口腔潰瘍及破潰處的刺激,避免使用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對于疼痛感強烈,拒絕進食的患兒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補充營養液。
1.2.3其他常規護理(1)消毒隔離:因手足口病傳染性較強,所以一旦發現疑似病例即要進行消毒隔離處理。確診后一般需要對患兒隔離7~10d,接觸過患兒的醫務人員要及時采取消毒措施,用消毒液仔細對手進行消毒,凡是接觸過患兒的醫療器械要進行消毒,以避免造成醫源性的傳染,對于患兒所用日常用品和衣物要及時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對于排泄物及分泌物要進行及時清理,定時使用紫外線對病房進行消毒,使用紫外線時要注意做好對患兒的保護。(2)密切觀察患兒病情:目前對于手足口病并無有效的藥物,所以患兒多采用抗病毒的保守治療,部分患者可發生腦炎、肺炎、心肌炎等嚴重并發癥,威脅患兒的生命,所以要做好病情的觀察。由于患者年齡較小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不適,醫護人員要格外細心和耐心,定期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變化,皮膚和口腔黏膜的變化以及手、足、臀部的皮疹進展狀況,以對疾病的發展做出及時正確的判斷。若發現患兒出現精神變化,驚厥和肌張力異常等異常變化,要及時告知相關醫師進行處理。
2.結果
經過有效地口腔和其他常規護理,樣本45例患兒口腔疼痛均在1~2d緩解,5~6d可恢復正常飲食,所有患兒均未發生口腔嚴重并發癥。所有患兒病變部位的粘膜、皮膚出現的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10~12d內都消退,無死亡病例。
3.討論
手足口病在我國屬于丙級傳染病,主要由Coxsackie A16和腸道病毒71型引起,而Coxsackie A5、A10、A9、B5、B2 也可引起發病,發病時可從患者的口腔分泌物、皰疹液、糞便中分離到致病病毒。發病季節多為夏秋季,從相關疫情資料來看,手足口病每年的發病時間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2008年5月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7.6萬余例,死亡40例。手足口病發病具有流行性,所以診斷時并不困難,目前對于手足口病的治療也多以抗病毒治療和支持治療為主,所以護理措施在手足口病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強監測是護理和預防的基本原則。由于手足口病好發于口腔等部位,所以對患者的飲食及精神狀態都造成了不良影響,所以加強口腔的護理是十分必要的。我們通過合理的口輕護理,使患兒在1~2d口腔疼痛緩解,并在5~6d恢復正常飲食,這對加快疾病的治愈和預后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口腔護理也降低了口咽部有害細菌的聚集,保持口腔黏膜濕潤,提供一個理想的口腔環境。由于患者的特殊性,醫護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有耐心,要有同理心,減少護理過程中對患兒造成的不良影響。
通過對我院45例手足口病患兒口腔的護理過程及結果分析,我們認為合理有效的對手足口病患兒的口腔進行護理,可保證其口腔健康,促進正常飲食,對保證良好預后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洪霞,勞麗等.小兒手足口病臨床觀察與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3年6月30日第29卷第12期:1824-1825.
[2]王紅,孫麗華.小兒手足口病口腔病變的觀察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年10月第27卷第19期:1789-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