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 探討全程護理干預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精神心理狀態的影響。 方法: 抽取我院2012年1月份到2013年10月份收治的6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4例,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給予觀察組全程護理干預,治療8周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和比較。 結果: 經護理干預后,了解到觀察組的SAS、SDS評分分別為(48.32±6.50)分、(49.13±6.23)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4.03±5.98)分和(54.74±6.04)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給予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全程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狀態,幫助患者盡早康復出院,值得推廣。
關鍵詞: 全程護理干預;胃食管反流病;精神心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140-01
在臨床上,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種因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進食管導致一系列不良癥狀的疾病,臨床較為常見的有非糜爛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等幾種。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該疾病在國外的發病率相對較高,達到10%~20%左右,我國的發病率僅在1.92%~5.77%,多發于男性中老年群體,并且隨著當前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變化,使得該疾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不斷上升的趨勢[1-2]。為此,本研究擬結合我院2012年1月份到2013年1月份收治的6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及其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組68例患者均經臨床及胃鏡檢查并確診,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9例,年齡范圍在24歲到69歲之間,平均年齡(44.2±4.8)歲,具體如表1所示。全組患者均符合美國胃食管反流病診治指南的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患有消化性潰瘍、嚴重心腦肝腎疾病以及其他影響研究的疾病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的比較方面,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包括簡單的健康指導、床前護理等,給予觀察組全程護理干預,包括心理護理、飲食干預及用藥護理和睡眠干預等。
1.3 評定指標
在治療8周后采用SAS、SDS量表對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進行判斷,分數越高,表示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應用SPSS16.0統計包軟件對所有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計量材料采用(X ±s)形式顯示,組間比較應用t檢驗,以P<0.05表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討論
3.1 心理護理
有研究指出,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對患者的食管內臟具有高敏性,可以在給食管造成微小刺激的情況下,誘發疼痛、燒心等狀況,并且隨著病情的反復及進展,還可進一步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引起惡性循環。為此,臨床需要重視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讓患者充分意識到負面情緒、不良生活方式等會給病情帶來的嚴重影響,通過詳細講解、耐心傾聽的方式,來盡量滿足患者住院期間的需要,同時還需重視與患者家屬的配合,共同給予患者安慰和鼓勵,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3.2 飲食及鍛煉干預
為避免加重患者的胃腸負擔,臨床可給予患者進食清淡半流食物,例如軟飯、面包及易消化的堿性食物等,同時還需指導患者盡量避免攝入蔥、咖啡、薄荷等刺激性食物,以控制胃酸的分泌,防止刺激食管黏膜,導致食管下段括約肌壓力大大下降;另外,由于過度肥胖會給腹腔造成一定壓力,并使胃食管括約肌壓力梯度上升,增加了發生胃食管反流的風險,需要在干預期間指導患者控制飲食,并適當增加跑步、打球等運動。
3.3 睡眠干預
指導患者充分休息,盡量不在睡前3小時內進食,或是在餐后1小時內平臥休息,同時為減少遠段食管酸長時間暴露給食管造成的刺激,平時睡眠時應穿著寬松衣物入睡,并將床頭抬高約25厘米等方式來予以控制。
3.4 用藥指導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往往需要給予促胃食管排空藥物治療,包括動力藥、抑酸藥及黏膜保護劑等,各類藥物的服用時間及用法均有不同,在遵醫囑服用該類藥物的同時,醫護人員還需加強指導,保證患者于餐前口服胃腸動力藥、保護劑,睡前服用抑酸藥,并避免患者服用凝膠后即刻喝水等情況。此外,醫護人員還應嚴密觀察患者服藥后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等,以免發生異常狀況。
經本研究表明,給予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全程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狀態,幫助患者盡早康復出院,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楊健,劉梅,何健,等.胃食管反流病研究進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4):1752-1754.
[2]朱秀琴,余媛,郭巧珍,等.護理干預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