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炎是靜脈輸液治療中最常見的并發癥,它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同時造成靜脈穿刺困難,甚者影響藥物的正常輸入,對患者的的治療和康復造成不利影響。如何預防靜脈炎是廣大護理工作者急需解決的護理問題,根據多年來的臨床觀察與對靜脈炎的護理, 現總結如下。
1.發病機制
1.1輸入非生理pH 值液體 血漿正常pH 值約為7. 35~7. 45, 過酸或過堿的藥物, 對血管內膜造成損傷,干擾血管內膜的正常代謝和功能, 易發生靜脈炎。
1.2輸入比血漿滲透壓高的液體 當輸入人體的液體滲透壓高于340mOsm/L時,血漿滲透壓增高, 組織滲透壓隨之升高, 將血管細胞中的水分子吸出來,造成血管細胞萎縮直至壞死,進而損傷局部血小板,引起凝集, 形成血栓,并釋放出前列腺素E1、E2,靜脈壁通透性增強, 靜脈中膜層出現白細胞浸潤的炎癥改變, 同時釋放組織胺, 使靜脈收縮、變硬[1]。
2.發病原因
(1) 濃度過高或刺激性較大的藥物, 短時間內大量進入血管內, 超過其緩沖應激的能力, 或在血管受損處堆積, 均可使血管內膜受刺激, 引發靜脈炎。(2) 機械性刺激: 同一靜脈周圍反復穿刺輸液 ,或硅膠管、塑料管在血管內留置過久, 均可造成靜脈損傷。(3) 化療藥物的毒性作用。(4) 微粒因素: 指玻璃屑、橡皮屑、金屬及各種結晶物質。 (5) 肢體因素: 下肢因血流相對緩慢, 易引起靜脈炎。等同條件下, 下肢比上肢靜脈炎發病率高。
3.預防和護理
3.1合理選擇血管 認真觀察血管條件, 嚴格判定靜脈炎和血管損傷征象, 根據應用的藥物種類、時間, 對選擇的血管、穿刺位置、進針角度, 次數進行全面的計劃、評估。原則是由遠端到近端。避免選用靠近關節、骨隆突、靜脈活瓣處、硬化、腫脹、感染、分布呈條索狀的靜脈。下肢靜脈不作為常規穿刺的血管選擇。輸入高滲溶液及刺激性較強的藥物, 特別是在急救時, 應選擇穿刺成功率高、易于固定的大血管。如肘正中靜脈、大隱靜脈。不宜采用直徑小于3. 0 mm的血管。因小血管壁薄, 致密度低, 容易造成藥液外滲, 引起局部組織壞死。糖尿病患者不采用下肢遠端淺靜脈[2]。
3.2減少對血管壁的機械刺激 嚴格無菌操作, 熟練掌握操作規程。加強基本功訓練, 力爭一次穿刺成功。操作時, 動作輕、柔、快、準, 避免反復回針。每條血管的同一位置最多穿刺不得超過3 次。長期輸液者應經常更換注射部位, 一般每1~ 2 d 交換一次穿刺部位, 上下肢交替, 使血管有足夠的修復時間。提前30m in 熱敷局部血管, 或用50% 硫酸鎂濕熱敷, 必要時, 用0. 25% 奴夫卡因局部封閉, 減少血管痙攣腫脹, 使血管充盈。進針的角度、力度和深度要適宜, 對表淺脆性較大的血管, 進針的角度應為15°~ 20°, 力度要輕些。管壁厚、硬、易滾動者, 進針角度往往以超過40°為宜, 這樣可使針尖銳利部分充分接觸血管壁, 使滾動的血管不易滑脫。
3.3掌握好藥物濃度及輸液速度 藥物濃度適宜, 可減少靜脈炎的發生, 而藥物濃度越高, 發生靜脈炎的機會越多, 有時候一次注射就可以引起。輸入高滲溶液時應給予加熱至室溫相同。除特殊治療需要外, 滴注速度要均勻緩慢。因速度過快, 刺激血管, 易引起靜脈炎。
3.4減少化療藥物對血管壁的刺激 穿刺時先以不含藥物的液體引路注射, 待確定靜脈通路可靠后, 開始滴注藥液。用藥后再滴注生理鹽水10~ 20 m l 后再拔針, 以減少藥物對血管及周圍皮膚的刺激。如輸液過程中加藥, 應在加藥后加快液體滴速,對保護靜脈更有宜?;熼g歇階段, 應在通常穿刺部位熱敷、按摩、理療, 促進血液循環, 加速損傷血管的修復。
3.5輸液時觀察 輸液過程中要隨時巡視, 及時發現輸液有無不暢不通, 沿靜脈走行有無條索狀血管變粗、硬結現象, 穿刺點周圍有無發白、發紅、發麻、疼痛、腫脹等癥狀。特別注意病情危重者在下肢輸液時, 因皮膚松弛, 外滲時往往滴速正常, 不易發現, 有增加靜脈血栓和血栓性靜脈炎的危險, 稍有不慎, 后果嚴重。要嚴密觀察, 做到早發現, 早對癥處理。
3.6嚴防各種微粒進入靜脈 安瓿開封時, 先用砂輪鋸痕, 用消毒棉簽擦后再掰開。抽取藥液時, 注射器要套上針頭再抽藥,以減少微粒。在穿刺橡皮塞注藥時, 要避開同一穿破部位, 以免造成橡膠碎屑進入藥液中。
綜上所述, 靜脈炎是輸液治療中常見的并發癥。首先是做好預防, 注重消除及減少發生的危險因素。一旦發生, 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發生時間越短、癥狀越輕、處理越早, 效果越好。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 保護好患者的每一條血管, 為臨床治療、急救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 吳勤, 王鵬巨. 靜脈給藥并發靜脈炎的發病機理和預防. 實用護理雜志, 1994, 10 (2) : 41.
[2] 王桂英. 老年患者外周靜脈損傷的護理觀察. 中華護理雜志,2004, 39 (5) :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