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護理的臨床效果。 方法: 將60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前進行心理護理,訓練床上排便;術后病情觀察,體位護理及預防并發癥,指導功能鍛煉。 結果: 護理60例患者,優良52例,占93.3%。 結論: 做好術前、術后的護理及出院指導,可減少術后并發癥,使患者肢體功能得到改善,生活自理。
關鍵詞: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167-01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作為髖關節疾患終末治療的有效方法,能有效解除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我科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60例,取得滿意的療效,可勝任輕至中等體力勞動,現將護理經驗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髖關節置換患者60例,其中全髖42例,股骨頭置換18例,年齡30~75歲, 男46例, 女14例。結果:護理60例患者,優良52例,優良率93.3%,術后2~4周出院,出院時可拄拐行走,無護理方面的并發癥。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屬于我科較大的手術,而且患者年齡偏高,大多數有恐懼、焦慮不安等心理。針對患者這種心理狀態,主動關心體貼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對此,應耐心地做好解釋工作,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手術的目的和必要性,同時將病區內成功手術的患者告訴他們,使其心情平靜、愉快地接受手術。
2.1.2 了解患者全身狀況及凝血情況:了解患者有無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囑患者戒煙,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感冒,教會患者收縮股四頭肌、腓腸肌,踝關節屈伸等動作,以便術后配合。
2.1.3術前訓練:術前3天訓練床上大小便,避免術后因不習慣臥床大小便而造成尿潴留;指導患者做三點支撐引體抬臀動作,床上擴胸運動,深呼吸、咳嗽,增加肺活量,促進排痰,防止墜積性肺炎。
2.1.4術前準備:常規檢查血、尿、糞常規,出凝血時間,心電圖及胸片等;術前禁食12 h,禁飲4 h;常規備血及備皮;如有骨牽引或皮牽引,進入手術室時維持牽引,防止骨折再移位給患者造成痛苦及手術困難。
2.2 術后護理
2.2.1密切觀察患肢血運情況:DVT形成早期主要表現為疼痛、腫脹、發硬。每天測量雙下肢固定點周徑,必要時測量下肢相應的不同平面的周徑,若兩側下肢周徑相差0.5cm以上,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2.2生命體征的觀察:術后根據醫囑每30min測體溫、血壓、脈搏、呼吸1次,待平穩后改每隔4小時1次,同時注意患肢的血運情況,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采取相應的措施。
2.2.3預防感染:術后用足量抗生素預防傷口感染和肺炎的發生,在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應注意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對引流管嚴格無菌操作,嚴密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和性質的變化。應用術前訓練的有效咳嗽方法進行咳嗽,如有咯痰困難可霧化后咳嗽,避免引起肺部感染。
2.2.4機械性預防措施: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穿彈力襪對預防下肢DVT具有積極作用。術后第1天傷口疼痛減輕,傷口部位不加壓,用周期充氣加壓預防術后DVT,能明顯減少其發生率,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還可以使用足底靜脈泵,目前在國外足底靜脈泵已成為外科手術后預防DVT的基本方法,與抗凝藥物聯合應用已取得良好效果[1]。
2.2.5防止下肢靜脈血流滯緩:應用彈力襪、彈力繃帶或者使用大的棉花墊加壓包扎患肢,可以促使下肢血液回流;指導患者足趾、踝、膝、髖關節主動運動和做下肢肌肉的收縮運動,將靜脈血液擠壓回心,防止血液淤滯,另外,肌肉的收縮運動也會增加下肢的氧氣消耗,增加下肢血流量,間接使血流速度增加。可應用口服抗凝藥物和注射藥物(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尿激酶等),本組有3例發生髂靜脈血栓均使用低分子肝素鈣2500 U皮下注射5~7d后,經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證實血栓已全部消失。
2.2.6術后體位:患者術后回到病房,兩腿之間放梯形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外展30°左右)。術側肢體外下方墊入適當厚度軟墊(墊高20°~25°),髖、膝關節稍屈曲,因患者需臥床時間比較長,要協助患者保持正確和舒適的體位。
2.2.7飲食指導:科學的飲食和蛋白質的攝入是促進患者康復的一個重要措施,患者術后由于不能行動,故飲食上應給予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高纖維、易消化的食物,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預防便秘。
2.2.8預防并發癥的護理: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臥床多、活動少,容易出現壓瘡、呼吸道、泌尿道等并發癥。因此應給予相應的預防措施,定期拍背,鼓勵咳嗽、多飲水,定期改變患者體位,預防壓瘡的發生。改變體位,按摩受壓部位,以緩解壓力并對其從上到下依次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并做好交接班,要認真檢查患者全身皮膚情況,尤其是受壓部位,做好嚴格交接班,避免局部長期受壓。
2.2.9功能鍛煉的指導:術后6 h即可進行股四頭肌舒縮以及足踝趾屈背伸活動,小腿按摩。術后第2天,股四頭肌收縮及足背伸跖屈每小時1次, 5 min/次;同時,進行大腿肌及臀肌的等長收縮練習,以保持肌肉張力。術后2 w進行髖關節被動屈伸,術后3 w內同側髖膝關節屈伸,術后6~8 w下床扶拐行走,但不負重。
2.2.10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后不良的坐姿、運動會引起股骨頭脫位、移位,因此患者應做到:術后6小時內不要交叉雙腿,不要臥于手術側,不要坐低沙發和矮椅子,坐椅子上時,不要彎腰拾地上的東西,不要坐在床上屈膝,不要爬山、走山坡路等,避免大腿過度屈曲和內收;定期復查x線片,了解關節位置及愈合情況,了解關節活動范圍及肌肉恢復情況、活動持續時間及行走距離。
3 小結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能有效的減輕患者的痛苦,改善髖關節的功能,從而使患者獲得生活上的獨立。做好心理護理,正確的評估,健康指導,術后早期功能鍛煉能早期恢復關節功能,是提高手術效果的重要手段,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 劉莉,王美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護理〔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8,20(1):67~68.
[2] 曹洪,李偉,謝祥仁,等.骨科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概況〔J〕.醫學綜述,2008,14(2):27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