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療及預防措施。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分析方法,對我院婦產科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腹部手術后發(fā)生切口脂肪液化15例予以分析,認為婦產科腹部切口液化與肥胖、貧血、糖尿病、妊高征水腫、滯產等因素密切相關。 結論: 適當的處理措施,以促進切口的愈合,有利于減少術后脂肪液化的發(fā)生,減輕患者痛苦,縮短治療時間。精心護理,及時有效健康宣教,使患者掌握自我保護切口方法,了解切口脂肪液化不是切口感染,增加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理解,減少了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
關鍵詞: 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治療;護理;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189-01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術后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一旦發(fā)生脂肪液化,傷口不易愈合,且易繼發(fā)感染,延長了愈合時間,給患者及家屬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經濟上的負擔,并且增加了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率。因此,護士早期發(fā)現和恰當的處理,明確診斷,做好臨床護理工作能縮短療程,減輕醫(yī)生壓力,減少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本文回顧性總結15例腹部手術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根據不同情況,采用不同治療護理措施,取得了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婦產科行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15例,年齡最大58歲,最小25歲,平均36歲。其中子宮全切除術3例,卵巢囊腫剔除術3例,宮外孕病灶切除術2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行剖宮產5例,滯產行剖宮產2例,術前貧血、低蛋白血癥5例,皮下脂肪厚度>4 cm者10例,合并糖尿病者2例。
1.2 切口脂肪液化表現: 本組患者于術后3~5天,切口出現較多黃色滲液,內混有少許脂肪滴及壞死組織,切口邊緣無紅、腫、熱、痛等炎癥反應,切口愈合不良,皮下脂肪游離,滲液涂片鏡檢見紅細胞和較多脂肪滴,連續(xù)3次培養(yǎng)無細菌生長。
2 治療
2.1術后傷口脂肪液化時,若表皮未全裂開,表皮消毒后,擠出腔內液體,子宮腔探針探查空腔大小,若空腔小,直徑在0.5 cm左右,則拆除局部縫線,生理鹽水、甲硝唑液傷口局部沖洗后,用50%葡萄糖注射液20 ml,加胰島素2 u沖洗空腔,最后5 ml向空腔周圍皮下組織浸潤注射,擠凈沖洗液,以蝶形膠布關閉空腔,在表皮裂口處放置無菌干紗布,以便吸干傷口的殘余液體,觀察24 h后,若無滲出可去除干紗布[1],蝶形膠布保留5~7天,其原理是利用高糖使傷口周圍細胞處于高滲狀態(tài),減少創(chuàng)面滲出,并有粘合作用,配碟形膠布拉攏消滅殘腔更利組織愈合。若表皮裂口處有滲出,用生理鹽水、甲硝唑液沖洗空腔后,擠凈沖洗液,換干紗布。如使用過氧化氫、胰島素和生理鹽水沖洗,平均療程約4天[2]
2.2若空腔較大,脂肪層基底部形成竇道,拆除相應部位縫線,清創(chuàng),用生理鹽水、甲硝唑液沖洗傷口,然后腔內填塞干紗布條引流,每日1次,2~3天后分泌物減少,分泌物涂片革蘭染色鏡檢,膿細胞<1~3/HP時,即在傷口區(qū)域阻滯麻醉下擴創(chuàng),生理鹽水、甲硝唑液傷口局部沖洗,10號絲線全層間斷縫合傷口。術后抗生素預防感染,加強營養(yǎng)支持治療,術后24 h開始用95%酒精紗布傷口脫水,每日1次,酒精紗布濕度要適宜,避免酒精滲入傷口,引起脂肪再次液化。紅外線照射每日2次,7~10天拆線。紅外線照射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組織代謝,加強局部營養(yǎng),提高組織再生能力,且有解痙、止痛、炎癥消散的作用[3]。
2.3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糖尿病術前調節(jié)血糖水平,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再手術。術中、術后嚴格監(jiān)測血糖水平,控制糖攝入。對于貧血者,術前糾正貧血使血紅蛋白達90g/L以上。對于妊娠水腫患者則應積極處理原發(fā)病以減輕或消除水腫,將中重度水腫控制在輕度及以下者可使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幾率降低。術后抗生素預防感染,加強營養(yǎng)支持治療。
經以上處理后15例傷口均在5~10天完全愈合。
3 護理
在臨床工作中,護理人員與病人接觸最密切,應掌握切口液化的臨床觀察及處理原則,做到及時發(fā)現,及時報告并協助醫(yī)生進行及時的局部處理。
3.1切口護理 每日觀察切口情況,注意有無滲出,并觀察滲出液顏色與量,特別對肥胖、營養(yǎng)不良、糖尿病患者。發(fā)現切口脂肪液化、裂開等情況及時通知醫(yī)生,按上述方法處理。
3.2健康教育
3.2.1指導、協助患者在咳嗽、翻身、大便等腹壓增高時用雙手從切口兩側向內按壓,以保護切口,常規(guī)綁腹帶。取半臥位或半坐臥位可減輕腹部張力及切口疼痛,有利于切口愈合。
3.2.2指導患者合理進餐,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等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可保證充足的營養(yǎng),促進切口愈合,增進機體抵抗力和組織修復能力。術前蛋白低者可酌情輸入白蛋白,術后食欲差、營養(yǎng)攝入不足可靜點氨基酸、脂肪乳等營養(yǎng)藥物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增加腹壓,必要時使用開塞露,口服番瀉葉或通便灌腸。
3.3 心理護理 如果出現切口液化、愈合不良的情況,患者往往會認為是切口感染,發(fā)生急躁不安等情緒。護士應態(tài)度和藹,向患者說明切口液化不是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有紅、腫、熱、痛等炎癥反應,而切口液化無此反應,并說明切口液化的發(fā)生原因與肥胖、高頻手術電刀的使用以及夏季的炎熱、高溫等諸多因素有一定的關系。告知患者切口液化是腹部手術的常見并發(fā)癥,通過治療是可以治愈的,以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增加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理解,減少了醫(yī)療5糾紛的發(fā)生。
4 討論
4.1脂肪液化的診斷原則:
目前腹部傷口脂肪液化尚無統(tǒng)一標準,一般認為出現以下臨床表現者應診斷為切口脂肪液化[4]:①發(fā)生在術后3~7天,除切口有較多黃色滲液外,患者無任何自覺癥狀;常規(guī)檢查切口時發(fā)現敷料上有黃色滲液,擠壓切口皮下有較多滲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組織游離,滲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無紅腫及壓痛,切口邊緣及皮下組織無壞死征象;④滲出液涂片鏡檢可見大量脂肪滴,連續(xù)3次培養(yǎng)無細菌生長。
4.2脂肪液化的原因 目前隨著生活條件的好轉,肥胖人增多[5],手術切口脂肪液化也在逐漸增多,而妊娠期貧血、水腫、妊娠期合并癥、術后咳嗽[6]以及高頻刀的應用[7]都會引起脂肪液化。此外,切口暴露時間過長,為了止血反復按壓、鉗夾脂肪組織等因素的刺激,容易引發(fā)氧化分解反應,從而導致無菌性炎癥反應的發(fā)生,致使出現脂肪液化[4]。
4.3切口脂肪液化的預防措施 婦產科手術對象是女性患者,皮下脂肪厚,術后抵抗力差,術后較男性易發(fā)生脂肪液化,積極有效的處理才能促使傷口盡快愈合。預防切口脂肪液化的發(fā)生,需要術前、術中和術后多方面的注意和配合。
4.3.1手術中精細操作、仔細止血、縫合時不留死腔。
4.3.2慎用電刀。對于肥胖病人需用電刀時,應將電刀的強度調到以恰好能切割組織為佳,切勿圖快以高強度電流切割組織。同時應盡量縮短電刀與脂肪組織接觸的時間并避免反復切割組織,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組織破壞。
4.3.3以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將已壞死脂肪組織沖洗掉,減少術后壞死組織的量。
4.3.4縫合時應將皮下組織全層縫合,不留死腔。打結時,動作應輕柔以免切割脂肪組織造成死腔形成,并且盡量減少異物(縫線要少和短)。若皮下脂肪組織過厚,估計有脂肪液化的可能,應置橡皮片于皮下引流壞死物和滲液,24~48h后拔除。
4.3.5對于肥胖病人,術后以紅外線照射切口,保持切口的干燥有利于預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李抗旱.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2例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8,36(10):36-37.
[2] 阮先禮,李凱,姚濤.胰島素治療切口脂肪液化的體會.中華現代外科學雜志,2005,3(11):1046.
[3] 段莉華,馬俊芝.微波照射促進腹部裂開切口愈合9例.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16(3):174.
[4] 吳河水,黃文廣,史顯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則.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20(11):680.
[5]楊麗娟.腹部切1:3脂肪液化的診療分析[J].中國醫(yī)藥報,2009,6(21):176.
[6]蘇應寬,劉新民.婦產科手術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5-56.
[7]紀偉光,吳達志,王旭.高頻電刀對腹部切口愈合影響實驗和臨床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2,17(6):119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