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213-01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發作性痰鳴氣喘的疾病,祖國醫學屬于“哮證”范疇,病因較為復雜,病理因素,歷來醫家宗朱丹溪“哮喘專主與痰\"之說為病因,筆者在臨床上用射干麻黃湯加減治療支氣管哮喘70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一般資料 70例患者均為我院門診病例,所有病例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其中男性49例,女性21例,年齡最大73歲,最小18歲,病程最長23年,最短5年,平均10年,所有病例的診斷標準均參照第七版《內科學》[1],關于支氣管哮喘的診斷,所有病例均做肺部CT檢查,排除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支氣管肺癌等疾病,同時也排除了心力衰竭所引起的氣喘,胸悶。所有病例均做肺功能和支氣管激發實驗。所有病例的臨床表現為:胸悶,氣喘,喉中痰鳴,伴或不伴咳嗽,咳痰。
2.治療方法基本方組成;射干麻黃湯加減:射干15g,麻黃12g,杏仁10g,蘇子10g,紫菀10g,款冬花10g,半夏各10g,五味子3g,大棗7枚。并隨證加減:鼻塞,打噴嚏明顯者,加辛夷,蒼耳子,威靈仙以通竅;喉中痰鳴較甚者,加地龍,全蝎,以解痙平喘利咽,胸悶重者,加瓜蔞,薤白,桃仁,以寬胸理氣;痰多,腕痞納少者,加茯苓,蒼術,厚樸,以燥濕健脾化痰;痰黃粘稠者,加竹茹,黃芩,生石膏,以清熱化痰;痰有咸味者,為腎水上泛為痰,合以金水六君煎,益腎化痰;泡沫痰或苔白水滑者,加干姜,白芥子,細辛,以溫肺化痰;舌苔(或痰)黃白相兼者,加冬瓜子,平地木,薏仁,以溫清并用;口干,舌質紅,苔薄黃者,加天花粉,蘆根,沙參,麥冬,以滋養肺陰;若伴有高血壓病,頭暈,脈弦者,去麻黃,加鉤藤,黛蛤散,旋覆花,代赭石,以降逆平喘;若伴便秘者,加沉香,決明子,枳實,以通腑降逆平喘等。以上藥物7劑為一個療程,每日一劑,兩煎藥汁混合,分兩次口服。同時,服藥期間要注意要保持樂觀情緒,不食易發之物。
3.治療效果
3.1療效判定標準;患者經2--3個療程治療,若臨床癥狀消失,隨訪半年,胸悶,氣喘未復發者,為顯效;若臨床癥狀緩解,但隨訪半年,胸悶,氣喘仍時有復發者,為有效;若臨床癥狀未緩解,為無效。
3.2治療結果
70例病例中,顯效41例(占58.6%),有效24例(占34.3%),無效5例(占7.1%)。總有效率92.9%.
4.典型病例
患者周某,女,67歲,2012年12月16日就診。因反復胸悶,氣喘,喉中痰鳴加重5天而來我院門診就診。尋問病史,氣喘,胸悶,喉中痰鳴史已有20余年,尤其在接觸冷空氣,煤氣,油煙味等后,即發病。曾在多家醫院確診為支氣管哮喘,每次發作時,用氨茶堿,地塞米松等解痙平喘治療后,癥狀即可緩解。平時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劑進行控制。自訴年事已高,此次因受涼,致使哮喘發病,不愿再用西藥治療,隨來我院懇求中醫治療。訴:氣喘,胸悶,喉中時有痰鳴音,尤以夜間癥狀加重,伴有咳嗽,咳少量黃濃痰,無發熱,惡寒,納可,二便尚調,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滑。查體:T37.3℃,神志清,精神可,面唇不紺,頸靜脈不怒張,兩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哮鳴音,心率89次/分,律齊,未聞及雜音,雙下肢無可凹性水腫。胸部CT示:未示明顯實質性病變。肺功能檢查:FEVI>30%,支氣管激發實驗陽性。西醫診斷:支氣管哮喘(發作期)。中醫診斷:哮證。證屬:痰濁阻肺,肺氣不宣,治以宣肺平喘,化痰理氣,佐以祛風解痙。組方為:射干15g,炙麻黃12g,杏仁10g,蘇子10g,紫菀10g,款冬花10g,生石膏30g(先煎),黃芩10g,法半夏10g,僵蠶10g,全蝎6g,,南沙參15g,麥冬10g,瓜蔞15g,五味子3g,大棗7枚.予以7劑。二珍時:患者訴,氣喘,胸悶明顯緩解,喉中痰鳴音消失,無咳痰,咳嗽,舌質淡紅,苔薄,脈弦。治療仍守上方,去生石膏,黃芩,加薤白。再服7劑。三珍:患者訴,氣喘,胸悶等癥狀全部消失,后改用中成藥屏風生脈膠囊及金水寶進行調理,隨訪半年未再復發。服藥期間,囑其遠離易發之品。同時要暢情致,避風寒。
5.體會
支氣管哮喘的病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患者個體過敏體質及外界環境的影響是發病的危險因素,因此現代醫學在治療時,主要以抗炎,抗過敏,解痙平喘及對癥處理,往往治標,只有一時之效。射干麻黃湯出自《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方中麻黃宣肺散寒,射干開結消痰,并為君藥,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飲,共為臣藥,紫菀、款冬花溫潤除痰,下氣止咳,五味子收斂耗散之肺氣,均為佐藥;大棗益脾養胃,為使藥。諸藥相配,共奏宣肺平喘,化痰理氣之功。同時再結合臨證加減,常取得很好的療效。另外,筆者認為支氣管哮喘發作之時控制癥狀容易,根治卻難,若遇危重之癥,又當中西結合治療。另外,在治療支氣管哮喘過程中,要囑咐患者思想上要積極面對病情,保持樂觀的情緒,對改善病情大有裨益。《證治要訣·發丹》云:“有人一生不可食雞肉獐魚動風等物,才食則發”,因此,平時除治療外,飲食上要注意不吃魚蝦等易發之品。同時當慎起居,避風寒,勞逸結合。提高機體免疫力。避免疾病發生或加重。
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