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紹吳曙粵教授運用針刺穴位、中藥方劑等中醫治療方法治療小兒厭食癥的經驗,并附案例以資驗證
關鍵詞: 小兒;厭食癥;吳曙粵;經驗介紹
【中圖分類號】R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232-01
吳曙粵教授是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兒科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30余載,治學嚴謹,中西醫并舉,臨床上有較好的效果,在防治兒科疾病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其用藥審慎,尤其在兒科疾病的治療處方中加用治專病的特殊中藥,重視運用多種中醫療法治療兒科疾病,尤對小兒厭食癥的中醫辨治有獨到見解,筆者有幸跟隨吳教授臨診,獲益匪淺,現將吳曙粵教授治療小兒厭食癥的的經驗介紹如下。
吳曙粵教授認為,小兒生理存在“臟腑嬌嫩,脾常不足”的特點,病理特點有“易虛易實、易饑易飽”的情況;目前小兒多系獨生子女,家長溺愛、過分嬌慣,予過食肥甘厚味與生冷瓜果,甚則逼迫小兒進食等,日久導致脾胃損傷。輕者出現脾胃不和,重者導致脾胃氣陰兩傷之厭食癥,若病程較長,遷延不愈,可因脾胃氣虛,納食較少,導致營養缺乏,生長發育落后,免疫功能底下,嚴重影響小兒健康。吳教授主張治療小兒厭食癥,內服中藥或食療加針刺治療并用,其臨床療效滿意。
1.針刺四縫穴
雙側經外奇穴四縫穴,穴位定位:仰掌伸指,在第 2~5 指掌側,近端指間關節的中央,一側 4 個;施術工具:一次性7號針頭或小號三棱針;操作步驟:用術者拇指指腹揉按患兒四縫穴周圍,加快血運,使局部變紅充血,再用消毒棉球或棉簽消毒四縫穴,消毒完畢后,以針對準四縫穴快速點刺,深度視患兒大小而定,一般約2mm,出針后,術者用手指從患兒四縫穴近端向遠端對穴位擠壓, 擠出少許乳白色透明粘液或淡紅色血液。點刺完畢,以消毒棉球或棉簽擦拭,稍按壓至不出血為止,1小時內避免洗手。每周1次,連用3周。
2.辯證分型論治遣方
吳師認為現代生活在物質豐富的年代,獨生子女多是嬌生慣養,過分溺愛,嗜食肥甘厚味或過食生冷。部分小兒過分任性,不正常飲食,家長縱容過食零食,養成不良飲食習慣,干擾脾胃正常功能,影響脾胃運化,厭惡進食,而且這類小兒往往先天稟賦不足,以脾胃氣虛和脾虛濕困為主,治療用異功散加行氣消導及祛瘀的中藥如青皮、砂仁、香附、焦三仙、三棱及莪術;而脾胃虛寒的可選黃芪建中湯加減,脾胃陰虛可選麥門冬湯合養胃增液湯加減。
3.病案舉例
病案1.王女,4歲,進食少1月。體溫正常,呼吸平穩,發育一般,問答清楚,大便干,面色無華,肢體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緩無力。辯證脾胃氣虛, 治以健脾益氣為法。予針刺“四縫穴”2次,每周1次。中藥用異功散加味。處方:太子參5,茯苓5,白術10,陳皮5,青皮5,砂仁6、山楂6、雞內金6、麥芽6、三棱3、甘草6。5劑,水煎服,每日1劑。1周后復診,家長訴其用藥后食欲大增,繼續針“四縫穴”1次。
病案2.林女,6歲,進食少3月,發育稍差,大便溏爛,舌苔厚膩,舌質淡紅,脈細滑或細緩。辯證脾虛濕困,治則以健脾化濕為法。予針刺四縫穴2次,每周1次。中藥用異功散加味。處方:黨參10g,茯苓6g、白術5g、蒼術5g,陳皮6g,砂仁6g、山楂6g、佩蘭4.5g、莪術5g、三棱5g、甘草6g。7劑,水煎服,每日1劑。1周后復診,家長訴其用藥后食欲增加,繼續針“四縫穴”1次。
4.總結
小兒厭食癥為兒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西醫臨床治療手段局限,療效不理想。而單純中藥治療需要較長時間,又因患兒年幼,中藥湯劑口感差,加之家長嬌慣,服藥難而量少造成療效不佳。吳曙粵教授認為治療此類病癥,適宜針刺四縫穴加中藥湯劑口服治療。四縫穴在第2-5指掌側,近端指間關節的中央,一手4穴,左右共8穴[1],是小兒常用的經外奇穴,四縫穴與命門、三焦、小腸及肝聯系緊密[2],《 奇效良方 》記載有:“四縫穴在手指內中節是穴, 用三棱針出血, 治療小兒猢猻勞等癥 ”,意思是三棱針點刺出血可治療小兒疳積癥,可見在明朝就已明確四縫穴治療疳積的作用,針刺四縫穴可疏通相關經脈,調和脾胃之升降功能,恢復脾之健運,胃之受納功能;異功散是由“天下補氣第一名方”四君子湯加一味陳皮組成,四君子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有益氣健脾養胃的功效,主治脾胃氣虛諸癥。而異功散作用除有益氣健脾外,還兼有理氣,因宋代名醫錢乙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用陳皮,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等作用,現代研究表明其可促進消化。吳師認為四君子湯單用于小兒可補氣健脾,但小兒的“純陽之體、稚陰稚陽”的生理特點及“三有余二不足,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病理特征導致其患厭食癥時并非單純脾胃氣虛,常兼有脾胃氣滯、飲食積滯;僅用四君子湯補氣易加重患兒氣滯不行,從而導致其飲食停滯,腹脹納呆等癥狀,加重其病情。故吳師常在異功散基礎上,辯證加用青皮、砂仁、三棱、山楂、麥芽等藥治療小兒厭食癥病情較復雜者。因為認為合并氣滯較重僅靠異功散內陳皮行氣不夠,故加用青皮和砂仁增進行氣功效,且青皮尚可燥濕化痰,砂仁可醒脾和胃;若合并有瘀可加用三棱、莪術等輔以活血通滯;伴有濕邪阻滯時加佩蘭、扁豆等燥濕化痰藥化濕消積;因患兒年幼飲食不知饑飽,故易飲食積滯或生濕化痰而致脾失運化、胃失腐熟,此時需配以消導化積,促進消化的山楂、雞內金、麥芽等藥物。
總之針刺四縫合并辯證論治予中藥內服可達到芳香醒脾、疏肝理氣、健脾導滯、消食開胃之功。吳師對于小兒厭食證治療每獲良效,均是予針刺四縫結合辯證遣方用藥結合。可見針刺四縫結合辯證遣方的治療可明顯提高厭食癥的臨床療效,縮短療程,并深受患兒家屬的歡迎。根據中醫強調未病先防的特點,我們還應加強家長健康教育,普及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及飲食知識,從而從根本上杜絕厭食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石學敏,王玲玲,梁繁榮,等.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127.
[2]李強.厭食散結合針刺四縫穴治療小兒厭食癥55例[J].中醫兒科雜志,2009,5(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