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醫學院校要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率、深化教學改革,應依據國家職業標準,根據崗位任職需求,按照學習與工作無縫對接、知識與技能有機結合的思路,通過校企融合的途徑,進行職業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學生認知規律分析,對傳統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新解構與排序,創新開發具有職教特色的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師隊伍、教學標準、學習領域、學習情境與教學場所等,并著力推進。
關鍵詞: 教學 改革 一體化 實踐
【中圖分類號】R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260-01
Sum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to increase teaching quality, and upgrad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should basis country career standard, according to post served demand, according to learning and work seamless docking, and knowledge and skills organic combined of ideas, through school enterprises fusion of way, for career capacity analysis, and typical work task analysis, and students cognitive law analysis, to traditional of courses system for again solutions construction and sort, innovation developed has-time features of taught, and learn, and do one of teaching mode, and and of phase adapted to of teachers team Standards, teaching, learn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establishments in the area, and promoting.
Keywords: 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reform
1教師要發揮個人特長;要抓住要點
1.1教師的教學是一種精神勞動,精神產品一般要求具有個性化,因而教師的勞動必然要體現各自的特征。個性不能離開共性,不管哪種風格和特色,都要受一般教學規律和總則的制約。我們要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既有一般教學規律和形式的探索,又不限于一法,在尋求共性的同時,保留自己的授課風格,發揮個人特長。[1]
1.2要抓住要點:首先要研究學生。從家庭環境、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自學能力等方面找出學生各自的特點和規律,進而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方法指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是教師的講授要避開傳統教法的弊端,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最后是加強學法指導,實施愉快教育。教師要讓學生“會學”、“樂學”。
2實施教學方法改革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2.1注意教學民主,培養學生參與意識,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獲得成功是引發興趣的直接動力。學生經常把自己在某方面受到教師的鼓勵視為一種成功,促進自己不斷進步。[2]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善于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成功因素,并及時提出表揚和肯定。
2.2精心設計問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提問時,如何提得巧,問得妙,問的難易適當,達到設計的問題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效果。
2.3借助現代教學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既可以用于課堂教學,也可以用于課外輔導,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節省授課時間,加大教學密度,利用模擬各種事物的變化過程,可以使學生從動態直觀中得出結論,開闊學生的思路。[3]
3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與課程體系改革有機結臺起來,建立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中心的教學體系,真正轉變以課堂、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模式教學。教學內容由理論知識、職業技能和學習態度構成,對于職業學校,課程體系的合理構建決定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方向。
3.1在知識領域,基礎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專業課教學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
3.2在職業技能的培養方面,提高創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專業覆蓋的崗位應具備的能力,以突出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對學生進行更多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4]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改變以往按教師的思路完成的傳統模式,選擇創造性思維的設計課程,讓學生在生產和教學實踐中獲得理論和社會實踐知識。
3.3熟悉行業的從業者應具備的工作和學習態度,轉變教與學的觀念。
教師應創造學習環境,遵循職業學校的特殊教學規律,讓學生在職業訓練中學習,在學習中進行職業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開發教改教材
按照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針對性、有效性、實時性的基本原則,感悟基于工作過程的本質特征,激發學生想學、愿學、會學的自主學習熱情;在企業專家的引導與幫助下,調查崗位用工需求,歸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職業能力要求,完成從行動領域到學習領域的轉換;在學校課程專家的研究與探索中,挖掘基于工作過程體系的工作項目、教學案例及典型工作載體,實現從學習領域向學習情境的轉換。[5]按照“任務描述→任務要求→理論知識→技能訓練→技能考核”的模式,設計與分解各個典型工作任務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目標,編寫一體化的教學教材(或教學案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 5深化實踐教學體制改革
5.1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聯系,以“掛職鍛煉”來提升教師實踐技能。
實踐表明,有過“實戰”經驗的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更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學校要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送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7]掛職一個雙贏的措施,一方面,教師較為前沿的理論知識會給企事業單位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企事業單位的工作流程、管理經驗等會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對教師進行實踐教學提供有益的幫助。
5.2以跳蚤市場、周三市場、創業園等為平臺,拓展學生實踐空間。
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實踐空間,高校應積極籌措,千方百計構筑基礎,搭建平臺。跳蚤市場是學生接觸實踐、學以致用的起步期。學生可以根據 各自的喜好和興趣,逐漸掌握信息溝通、人際交往等基本的技能。[6]周三市場是學生進一步提高能力的平臺,幫助學生對合同簽訂、物流貨運、資金運轉等 有初步的了解。創業園是推動學生進一步拓展實踐能力的良好平臺,也是學生畢業后自主創業的孵化器。
5.3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為依托,完善學生考證體系建設。
考證一直是困擾大學生學習的問題,取之乏力,棄之不舍,沒有一個系統的規劃,沒有權威的指導,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為依托完善學生考證體系建設顯得尤為必要。一方面,設計好職業類和技能類證書分出層次,分出類別,讓大學生依據自己的規劃目標,從大一時就開始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大學期間完成考證進行系統的安排,不同時段、根據不同知識基礎,考取不同的證書。[8]另一方面,通過學分的形式,系統引導學生考取與專業相關的證書。實用且針對性強的實踐證書的考取,不僅提升了學生實踐技能,也增加了學生就業的砝碼。
參考文獻:
[1] 王 枬 王彥教育敘事:在實踐中體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13.2
[2] 王 彥 王 枬,教育敘事—從文學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12第4期
[3] 張曉樂 框架理論視野下的道德敘事[J].《全球教育展望》2010第4期
[4] 黎加厚 信息時代的教育敘事與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J].《中國電化教育》2011 年第10 期
[5] 丁鋼 教育與日常實踐[J].《教育研究》(北京),2012 年第2期
[6] 丁鋼 我們如何做教育敘事——寫給教師們[N],《中國教育報》2012年10月21日
[7] 丁鋼 教育敘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國教育報》(北京),2011 年2月19 日
[8] 丁鋼 日常教育實踐的意義[C] 《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教育科學出版社第5輯,北京,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