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高危妊娠孕婦孕期管理和監測的臨床意義。 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間診治的高危妊娠孕婦2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回顧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本組200名產婦經有效的管理與監測并積極采取適當的干預及治療措施后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無一例圍生兒、產婦死亡事件發生。 結論: 加強高危妊娠孕婦孕期管理和監測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能有效避免或減少圍生兒、產婦死亡事件發生,值得在臨床應用上推廣。
關鍵詞: 高危妊娠孕婦;孕期管理;監測;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R71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274-01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醫療工作中,對孕產婦的管理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對高危妊娠孕婦,如何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保障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至關重要[1]。本文旨在分析高危妊娠孕婦孕期管理和監測的臨床意義,特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間診治的200例高危妊娠孕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間診治的200例高危妊娠孕婦,本組孕婦最大年齡為40歲,最小年齡為21歲,平均年齡(30.03±8.39)歲,最短孕周為10周,最長孕周為32周,平均孕周14.4周。
1.2 方法
本組所有孕婦均加強孕期管理和監測,具體措施如下:(1)首先是分析孕婦的高危妊娠因素,并以加強對孕婦的健康教育,應從孕婦被篩查出屬于高危妊娠的時候便開始進行健康教育,全面詳細的為孕婦講解高危妊娠的相關知識,尤其是高危妊娠對新生兒、孕婦自身的不利影響,提高孕婦的依從性,使孕婦能夠積極配合醫院所采取的圍生期各項管理措施及各項指標監測,同時掌握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并消除孕婦及其家屬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2)高危妊娠的干預管理,醫務人員及時對高危妊娠孕婦的身體狀況和病情狀況進行評估,并以此制定個性化的干預方案,在必要的時候應及時終止妊娠,以確保孕婦的生命安全;如果孕婦存在妊高癥,則需要及時檢測孕婦的血壓、血流情況、身高、體重、血液黏度、血管壁彈性、以及微循環等指標;另外是應用相應的方法計算孕婦的波形系數、心臟指數平均脈動壓、外周阻力等參數,從而對孕婦的妊高征發展情況進行監測,應該每五周左右監測一次,監測結果顯示陽性的孕婦則應該每三周復查一次;另一方面,對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陽性孕婦還需要加強其生活護理,主要是飲食護理,應根據孕婦的實際情況為其建立合理的飲食方案,比如對中、晚期孕周的患者則應叮囑其多進食新鮮水果、綠色蔬菜,日常休息要保持左側臥位,同時要注意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盡可能避免情緒波動,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服用鈣劑以積極糾正高血壓癥狀;如果孕婦存在羊水過少及產前出血的癥狀,則應該通過終止妊娠等措施進行處理,確保孕婦的生命安全;如果孕婦存在胎位異常、羊水過少、先兆早產等易轉變的高危妊娠因素,則應叮囑孕婦要加強圍生期的產檢,積極配合治療,化解各種高危因素,另外是積極對異常胎位進行糾正,以此降低剖宮產率;(3)對高危妊娠孕婦的監測,本組所有孕婦均建立個人檔案,醫務人員定期對孕婦進行隨訪,包括電話隨訪和家庭隨訪, 確保高危妊娠孕婦處于受控狀態,及時了解孕婦的身體狀況,詳細記錄高危因素轉歸圍生兒及孕婦體征的變化,并采取相應的健康教育及治療措施[2-4]。
2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本組200名產婦經有效的管理與監測并積極采取適當的干預及治療措施后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無一例圍生兒、產婦死亡事件發生。
3 討論
高危妊娠不僅會對產婦和胎兒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同時該癥狀也是導致孕婦和圍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時,妊娠高危因素范圍非常廣泛,比如孕婦的年齡較高、合并疾病、孕產史、家族遺傳、惡劣環境條件、不良生活習慣等等。這就需要加強孕婦的孕期管理和監測,并需要綜合在圍婚期、妊娠之后進行全面監測,以及時發現發現妊娠高危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降低或消除高危因素對母嬰健康的影響,從而保障孕婦和圍生兒的生命安全,并提高圍生兒及孕婦的健康水平。
本文主要通過回顧性的方式,對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間診治的200例高危妊娠孕婦進行了研究分析,通過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加強高危妊娠孕婦孕期管理和監測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能有效避免或減少圍生兒、產婦死亡事件發生,值得在臨床應用上推廣。
參考文獻:
[1]鹿文超,照日格圖.對400例高危妊娠孕婦孕期管理與監測探討[J].西部中醫藥,2012,12:73-74.
[2]趙贊利.孕期管理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內蒙古中醫藥,2013,12:104-0000-105.
[3]朱麗麗,薛曉麗.高危妊娠管理評價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0:70.
[4]曾亮華,姜艷華,卓有珍.高危妊娠400例孕期管理與監測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2,04: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