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人工肝血漿濾過透析(PDF)治療重型肝炎前后血液生化指標的變化、意義及安全性。 方法: 測定47例次重型肝炎患者PDF治療前后各項生化指標變化;觀察術中患者的不良反應。 結果: 人工肝治療前后TBIL、DBIL、ALT、GGT 、NH3極顯著下降,P<0.01; PTA、CHE極顯著上升,P<0.01;電解質Na+、Cl-治療前均有明顯下降,經過人工肝治療后明顯上升,P < 0.01恢復正常,K+、Ca2+治療前均在正常范圍,治療前后無顯著變化; 腎功能Cr、Urea治療前后均在正常范圍內;CO2顯著下降,P<0.01,47次血漿濾過透析治療中共出現不良反應9次占19.15%, 其中血壓下降4 次占8.51%, 皮疹、瘙癢5次占10.64%。經處理均好轉,無死亡者。 結論: PDF治療后明顯改善各種生化指標,肝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它為治療重型肝炎提供了一個有效手段,整個治療過程安全。
關鍵詞: PDF;重型肝炎;生化指標;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292-02
我國是肝炎高發地區,每年死于肝炎相關疾病者約30萬,其中部分是由重型肝炎肝衰竭導致的[1]。重型肝炎肝衰竭是所有肝臟疾病中病情最重,其病死率極高,李保森[2]等人于 2007 報道病死率為68.6%。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治療無特效治療,目前重型肝炎主要有3種治療方法: 內科治療、人工肝治療和肝移植。人工肝支持治療是近年來治療重癥肝病肝衰竭應用較廣的一種治療手段[3-4],血漿置換治療重型肝炎臨床上已取得了顯著療效,明顯降低了重型肝炎的死亡率[5]。然而, 血漿置換治療也同時存在著一定局限性: 首先血漿置換需要補充大量血漿,不能有效清除在體內分布容積廣的水溶性毒素等,所以探索出最佳治療方式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用血漿濾過透析技術(PDF)治療47例次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觀察治療前后血液生化指標的變化及治療中出現不良反應情況,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40例重型肝炎患者均選自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住院期間行了47例次血漿濾過透析治療,其中男39例次,女8例次,年齡19-73歲,平均(45.32±13.41)歲。診斷按2000年第十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6]
1.2治療方法
47例次重型肝炎患者入院后按重型肝炎常規內科綜合護肝、對癥、支持治療。血漿濾過透析治療均采用日本旭化成公司ACH-10型人工肝血液凈化儀,EC-40W膜型血漿成分分離器,血液回路管均為該公司配套生產,每次血漿成分分離器、血液回路管等均為一次性應用。血漿濾過透析治療采用股靜脈置管建立血流通道,置換血流量為90-110mL/min,每次置換同型新鮮冷凍血漿總量1600mL,使用的透析液每袋3745mL,每人次共需4袋,每袋透析液組成為復方氯化鈉3500mL,5%碳酸氫鈉210mL,50%葡萄糖35mL,透析液流速3000 mL/h,血漿分離速度1300mL/h,手術中肝素用量相同[7]。密切觀察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
1.3血清生化指標檢測
應用日本TOSHIBA230FR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47例次重型肝炎患者PDF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丙氨酸氨基移換酶(ALT)、谷氨酰基移換酶(GGT)、總蛋白(TP) 、白蛋白(ALB) 、膽堿脂酶(CHE)、凝血酶原活動度(PTA);電解質:鉀(K+)、鈉(Na+)、氯(Cl-)、鈣(Ca2+)、血氨(NH3);腎功能:肌酐(Cr)、尿素氮(Urea)、CO2變化;以及血細胞有形成分血色素(Hb)、血小板計數(PLT)變化。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和標準差(X ±s)描述,采用配對t檢驗。
2結果
2.1患者PDF治療前后血清生化指標及血細胞有形成分變化見表1
由表1結果可知:47 例次患者PDF治療前后TBIL、DBIL、ALT、GGT 、NH3極顯著下降,P<0.01; PTA、CHE極顯著上升,P< 0.01;電解質Na+、Cl-治療前均有明顯下降,經過人工肝治療后明顯上升,P < 0.01恢復正常,K+、Ca2+治療前均在正常范圍,治療前后無顯著變化; 腎功能Cr、Urea治療前后均在正常范圍內;CO2顯著下降,P <0.01,可以調節體內酸堿平衡,消除單純血漿置換導致的血液堿化;Hb、PLT均有下降;ALB、TP稍有下降。
2.2患者血漿濾過透析治療不良反應結果
47例次患者PDF治療中共出現不良反應9次占19.15%, 其中血壓下降4 次占8.51%, 皮疹、瘙癢5 次占10.64%。經處理均好轉, 無死亡者。
3討論
人工肝支持治療是近年來治療重癥肝病肝衰竭應用較廣的一種治療手段,是近年發展起來的肝臟體外支持技術, 其原理是通過暫時和部分替代肝臟功能, 降低重癥肝病患者血清膽紅素、內毒素、中分子物質、腫瘤壞死因子及白介素等炎性介質, 對主要毒物具有非選擇性及廣泛的去除作用, 有效改善重癥肝病患者的生化參數和臨床癥狀,為肝細胞再生創造條件和贏得時間, 促進肝功能自發恢復[8-9]。目前常用的人工肝治療方法包括, 血漿置換(PE)、分子吸附再循環(MARS)、血漿吸附(PA)、連續性血液濾過(CVVH)和血漿濾過透析(FPDF)等。臨床應用較多是單純血漿置換(PE),單純PE治療清除毒性物質同時補充大量生物活性物質,改善肝臟生存環境,國內學者研究表明單純血漿置換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肝衰竭取得較滿意療效,但每次需用血漿3000左右 mL[10],醫院有時因為血源不足,有時延擱了患者的最佳治療時機[11]。然而, PE治療也同時存在著一定局限性: 首先血漿置換需要補充大量枸櫞酸抗凝的新鮮冰凍血漿,置換過程中也損失許多蛋白質、凝血因子、促肝細胞生長因子、調理素
等有益物質,可發生失衡綜合征,可引起枸櫞酸中毒、低血鈣、高血鈉及代謝性堿中毒,不能糾正電解質紊亂,不能清除水溶性毒性物質,上述電解質紊亂如不能及時糾正則可導致病情遷延或加重;血漿置換治療時間相對較短, 在短時間內清除大量體內毒素, 易誘發滲透性腦水腫等不良反應;同時PE不能有效清除在體內分布容積廣的水溶性毒素, 對合并腦水腫、HRS等并發癥的晚期肝衰竭患者無干預優勢。
本研究觀察了47例次PDF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