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將循證護理應用于住院患者心理狀況的測量,了解住院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心理需求。方法:成立循證護理小組,對住院患者進行心理調查,將發現的心理問題列為研究題目,尋找循證支持,制定護理干預措施。結論 科學有效的循證護理干預,使住院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復,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011-02
循證護理又稱實證護理或求證護理,是指將來自臨床專家的研究,患者的愿望和現存的研究資源合稱為最好的證據,尋找實證,用實證對患者實施最佳的護理方案[1]。每個住院患者的心理狀況都是有區別的,而做好心理護理的前提是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運用循證護理理念,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后,使患者消除了心理壓力,有利于疾病的恢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恢復社會功能。
1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對306例住院患者進行心理調查,其中男性137例,女性169例,年齡18-92歲,內科住院患者201例,外科住院患者104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學歷46例,初中學歷69例,高中、中專學歷65例,大專學歷67例,本科及以上學歷59例。
2 方法
2.1 成立循證護理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病區護士長,責任護士及臨床護士,均為大專以上學歷,接受過有關循證護理知識的培訓,掌握循證護理的方法。
2.2 提出問題: 護士長帶領下,采取與患者交談、觀察、填寫住院患者心理狀態調查表的形式,對住院患者進行心理調查,將住院期間的心理問題列為研究題目。
2.3 查閱資料: 制定護理干預措施,應用計算機網絡查閱相關文獻數據,對證據的真實可靠性及臨床使用性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制定并執行相應的護理措施。
3 循證護理實踐
3.1 循證問題: 通過對306例住院患者的心理狀態測量,不論其病種、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經濟收入,不同程度存在抑郁、焦慮、恐懼、敵對、疑慮心理;孤獨、自卑、自棄心理,被動依賴心理等不同表現形式的心理障礙。
3.2 循證支持: 健康人的角色轉變為病人角色,巨額的醫療費用,生活需要別人的幫助,以及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不理解醫療護理的方法,加上時刻擔心自己的病情加重,偶爾不適,便恐懼萬分。部分疾病因病程長,長期用藥效果不明顯,對治療效果信心不足。部分患者對實行的治療措施持勉強或不信任的態度,對出現細微變化都猜測懷疑。有的疾病需要臥床,對周圍事物均有心有余力而不足的感覺,認為自己拖累家人,產生內疚與自責,自尊心受到挫折。疼痛,行動受限使患者表現為被動、順從、依賴,情感變得脆弱,甚至變得帶點幼稚色彩。
3.3 護理干預
3.3.1 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和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幫助患者解除疑慮,使他們盡快適應病人角色,使之客觀地面對現實,接受治療,還可通過引導患者與那些比他們患病更嚴重的人進行比較,引發患者的積極情緒,增強其心理適應能力。使患者在整個住院期間心理,生理處于最佳狀態。
3.3.2 開展健康教育:有效開展健康宣教,及時提供有關疾病,治療的知識,滿足患者需要。在信息缺乏時,患者易陷入情緒障礙,產生不良心理影響[2]。
3.3.3 重視心理護理: 及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在護理過程中注意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堅持每天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其具體的需求,解決具體問題;通過疏導和勸慰,應用交流和溝通技巧,使患者內心壓抑的痛苦得到宣泄[3]。幫助患者樹立樂觀精神,鼓勵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洗漱、進食、穿衣等。并做好相應的功能鍛煉,使病情更早恢復[4]。
3.3.4 正確引導家庭和社會支持,共同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鼓勵家人與朋友在探病期間多來探視患者,多與患者聊天。并且主動把患者介紹給同病房的病友,幫助患者建立新環境中和諧的人際關系,以此消除其住院生活的孤獨和寂寞感。
3.3.5 主動幫助患者解決困難:重視經濟因素對患者心理的影響;主動進行生活上的幫助,如把必需物品放在易取的地方,幫助患者端水、端飯,協助他們大小便等,使患者心理得到滿足,增強信心,戰勝疾病。
3.3.6 根據不同的性別﹑年齡及文化程度做好心理護理:女性患者敏感﹑多慮,比男性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因此要重視女性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60歲以上的患者會產生更少的角色沖突,而中青年患者由于承擔著事業﹑家庭的重任,擔心因疾病拖累家庭,影響事業的發展。因此在臨床上對于中青年患者,護士應做好疾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正確對待疾病,指導其在現有狀態下,合理調節和應對家庭和社會的多重角色。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抑郁情緒越少,而角色沖突的分數隨著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要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
3.3.7 進行心理治療:有效心理護理的開展必須結合心理治療的手段 。如針對患者進行松弛療法,生物回饋療法,運動療法,開展心理咨詢,矯正危險行為,克服依賴性等。
4 結果
實施循證護理后,98﹪的住院患者的心理問題得到改善,生活質量也較實施前明顯提高(P﹤0.01) ;患者心理壓力減輕,良好的情緒可以增加抗病能力,有利于疾病恢復,縮短住院天數。
5 討論
通過對住院患者的心理狀況測量,患者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都是常見。研究表明,心理狀態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有密切的關系[5]。針對306例住院患者的心理問題,實施了循證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體會到循證護理指導臨床實踐,不僅能使護理活動由被動轉為主動,有效提高護理人員主觀能動性,提高發現、解決患者存在護理問題的能力,減少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滿意度,更能有效提高護理人員整體護理水平,促進護理學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許新華,仝紅霞,白婷婷.循證護理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中的應用.臨床合理用藥,2013,6(2):45.
[2]張靜平,姚樹橋,周樂山,王紅紅.322例內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5,40(4):246.
[3]李慶梅.心理狀況調查配合健康教育在護理中的應.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4(7):8.
[4]楊雪紅,陳泓,黃碧萍.骨科住院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與護理.中國保健營養,2012,10(9):135.
[5]李志云,楊婕,梁麗瓊,蔣海燕.淺談心血管內科住院病人心理現狀與護理對策.醫學信息,2010,9: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