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總結急性心肌梗塞的搶救護理措施與體會。方法:回顧性分析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實施的搶救護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結果:48例患者經治療護理后,痊愈30例,好轉15例,死亡3例,總有效率為93.75%,病死率為6.25%。結論: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發病急,病情發展快,病死率高,及時的搶救和恰當的護理是爭取病情轉歸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持續性心電監護和合理有效的觀察護理及健康教育,有助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預后轉歸,降低病死率。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塞;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019-01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種嚴重類型,是指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以致相應心肌發生持久而嚴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壞死[1]。急性心肌梗塞起病急驟,常并發心衰、休克與心律失常,是心臟猝死的主要原因,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對患者密切觀察病情,監測心律、心率、血壓、心功能的變化,積極搶救,有效護理是救治成功的關鍵,每一環節都是不容忽視的。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塞診斷標準[3],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齡39~76歲,平均58.5歲。根據心電圖表現確診部位:急性下壁梗塞20例,前壁梗塞8例,前間壁心梗9例,高側壁心梗8例,廣泛性前壁心梗3例。
1.2 治療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予以輸氧、建立靜脈通路、24小時心電監護、抗凝、溶栓、緩解心絞痛等對癥支持療法。
1.3 結果:48例患者經治療護理后,痊愈30例,好轉15例,死亡3例,總有效率為93.75%,病死率為6.25%。
2 護理
2.1 臥床休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發病后2周處于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由護理人員幫助照料,病人的翻身、洗漱、飲食、大小便等,均由護士協助,并作肢體被動運動,以防血栓形成,限制親友探望,防止情緒激動。第二周除低血壓外,可鼓勵患者在床上做深呼吸及伸展四肢等輕微活動或四肢被動運動,動作要緩慢。第三周至第五周如病情穩定,可逐步離床,在室內緩步走動;病重或有并發癥者,須延長臥床時間。
2.2 疼痛的護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常有劇烈的胸痛,常呈難以忍受的壓榨、窒息或燒灼樣,伴有大汗、煩躁不安、恐懼及瀕死感。因此護士要密切觀察患者胸痛性質、持續時間、部位,及時告訴醫生,遵醫囑給予嗎啡、杜冷丁等鎮痛劑,及時解除疼痛。同時密切觀察呼吸、面色的變化,以防止藥物對呼吸循環的抑制。
2.3 吸氧: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狀態,用鼻導管持續高流量吸氧3~5d,流量為3-5L/min,以后間歇吸氧,流量為1~2L/min。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療中重要措施,氧療可以提高血氧飽和度,緩解心絞痛,減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縮小梗死的面積的擴大,因此及時通暢有效吸氧是至關重要的[4]。
2.4 應用溶栓及抗凝劑的護理:溶栓治療的護理:(1)溶栓前,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溶栓治療的必要性、療效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詢問患者是否有活動性出血、近期大手術或外傷史、消化性潰瘍、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等溶栓禁忌證。(2)爭取在發病6h內用藥,用藥愈早,預后愈好。溶栓藥物輸入過慢會降低療效,根據醫囑將尿激酶100~200萬單位溶于生理鹽水100ml溶液中,按要求30~60min滴完。(3)用藥過程中密切觀察出血情況,如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淤斑;穿刺局部有無出血;患者有無黑便、咖啡樣或血性嘔吐物,以觀察有無消化道出血;患者意識、瞳孔變化。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梗,約11%患者出現出血并發癥。若發現鼻黏膜出血、牙齦出血、穿刺點出血等,應及時報告醫生終止溶栓。(4)加強監護,密切注意溶栓后的反應,定期記錄心電圖,復查心肌酶,并詢問患者胸痛情況以判斷溶栓效果。穿刺后可適當延長局部壓迫止血的時間,必要時可加壓包扎,減少并盡量避免多次靜脈注射。發現患者有神態的變化,以及大小便顏色、皮膚及黏膜異常,要及時通過醫生。
2.5 心電監測的護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24h內,每半小時測血壓、脈搏、呼吸、心率1次,監測4h后改每小時1次。24h病情穩定后,改4h測1次,共測3天,并詳細記錄。護士應能識別異常心電圖,及時通知醫生。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時,電極位置一定要固定好,檢查導聯線連接是否牢固,防止患者翻身時電極脫落。
2.6 心理護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瀕死感及恐懼感,加上陌生的環境,急性期臥床休息,床上洗漱,大小便等,改變了往日的生活習慣,因此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做好心理護理,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多詢問患者的自覺癥狀,讓其感覺到溫暖和安慰。護士在日常工作中要為患者創造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主動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促進病情早日康復。
2.7 飲食與大小便護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飲食上要給予低熱飲食,保證足夠的維生素,少量多餐,切忌過飽,以免增加心臟負擔[5]。急性期為了防止便秘、腹脹,保持大便通暢,3~4天內應給流質飲食,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如病情穩定改為半流質飲食,也可口服緩瀉劑,以減輕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臟負荷,誘發心律失常甚至室顫,導致死亡。
3 出院指導
一般病人4~6周已進入恢復期,如病情穩定可出院,出院后仍需繼續按冠心病治療,指導病人長期服用小劑量的阿斯匹林或潘生丁對抗血小板聚集,預防再梗塞,并定期隨訪。平時學會自我控制,遇事冷靜,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安排合理的運動,促進體力恢復。多向病人講解心肌梗死的有關知識及注意事項,預防并發癥的發生[5]。
4 體會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死率極高,及時的診斷并處理誘因和適時恰當的護理是爭取病情轉歸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持續性心電監護和合理有效的觀察護理及健康教育,有助于穩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病情,降低病死率。在護理過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細致的病情觀察,及時準確地予以治療,一方面要加強心理護理,經常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需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解除患者的焦慮恐懼心理,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并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治療休養環境,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很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從而促進患者恢復健康。合理安排飲食,保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適量的止痛鎮靜藥物,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本疾病,做好康復指導,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從而達到早日康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諸駿仁,高潤霖.心肌梗死全球統一定義的制訂及其主要內容.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6:1-4.
[2]馮正儀.內科護理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96.
[3]吳少禎.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83-84.
[4]劉冬.淺談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復護理.醫藥論壇雜志.[J]2004,25(13):70.
[5]朱玉潔.健康教育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康復的影響.[J]井岡山醫學專報,2005,1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