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醫學院校非口腔專業醫學生的口腔科學教學質量總是不理想,本文通過總結本教研室多年教學經驗,提出了如何提高非口腔專業醫學生對口腔科學的重視程度及學習興趣的方法,并對教學重點及教學方法進行了總結,以期為加強非口腔專業醫學生口腔科學的教學質量提供一定教學思路。
關鍵詞:口腔科學;非口腔專業醫學生;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R780.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023-01
口腔科學是醫學院校為非口腔專業醫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課,是臨床醫學和醫學技術學教學中的一個有機成分。但該課程的課時數很少,僅24學時,這就要求非口腔專業醫學生要在短短的20多個學時內掌握口腔專業學生2年內學習的專業知識,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授課教師只能將教學內容一再濃縮,很多內容都是“淺嘗輒止”,流于形式,導致學生學習的知識體系不連貫。此外,大部分學生認為口腔專業的知識在今后的工作崗位用不上,從思想上輕視這門課程,學習不主動,目的只是為了混學分,有的學生甚至在課堂上看其他課程教材。這些原因均導致口腔科學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不佳。如何加強非口腔專業醫學生的口腔科學教育,使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最大程度掌握重點知識,緩解教學課時與教學內容的不匹配,提高教學質量,為醫療行業培養更多的全科人才,值得口腔科學授課教師深思。我們根據以往教學經驗,對教學設計進行如下總結。
1 提高非口腔專業醫學生對口腔科學的重視程度
在課程伊始,教師應從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明確以下幾點關系。首先,口腔是全身器官的一部分,全身系統性疾病可累及口腔,在口腔出現各種表征,口腔疾病也可以引起或加重全身其他器官的病變,對全身造成明顯的影響[1]。例如白血病患者可表現出類似牙齦炎的癥狀,牙齦增生出血;艾滋病患者的口腔表征包括白色念珠菌感染、白斑、牙齦炎等;而糖尿病患者則表現為牙周炎、黏膜干燥等癥狀;牙周炎患者如不能及時得到治療,則可能造成遠隔臟器病損,如關節炎,與冠心病等心臟疾病有一定關聯,還可能增加缺血性中風的風險[2, 3]。如果不掌握全身系統性疾病與口腔疾病的關系,極容易發生漏診或誤診。其次,中國很多地區的衛生條件還相當落后,人們缺乏口腔保健意識,有些邊遠山村的人民甚至認為牙齒問題不算疾病,有病不醫,導致牙體缺損或較早脫落而影響生活質量[4]。因此,通過教師的講解來增強學生的使命感,醫學生應肩負起宣傳口腔健康的重任,指導人們進行口腔預防保健。
2 提高非口腔專業醫學生對口腔科學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通過向非口腔專業醫學生介紹較熟悉的領域,多聯系學生們的專業知識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對臨床醫學系學生,可以重點突出口腔疾病與全身系統性疾病的關系。對醫技系的學生,多聯系影像和檢驗的知識,口腔檢查和治療均離不開影像檢查,強調拍片對口腔醫生開展診療活動的重要性,無論拔牙還是根管治療,都需要為患者拍攝X線牙片;正畸和頜面外科治療前都需要為患者做血液檢查。以此引起學生的自豪感從而產生學習興趣,拓寬醫學知識面。
3 對教學內容的側重點
教學重點應與口腔專業的學生有所區分,根據學習目標重點介紹口腔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癥狀及處理方法。比如,口腔頜面部的解剖結構和標志不需要重點講解,應重點介紹面部形態標志與顏面部審美的關系,通過自我觀察及互相觀察激發學習興趣。又如,牙周疾病的重點可以強調導致牙周病的不良習慣等病因,以及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再如,可重點講解口腔頜面部外傷的急救處理知識,如頜面部傷員擔架運送時的體位,頜面部出血時有效的止血方法,牙脫位后再植前的保存方法等等,便于學生在遇到相同情況時清楚應作何種急救措施。現代大學生學習壓力較大,生活不規律,多數學生可能會存在顳下頜關節不適,可以重點介紹顳下頜關節紊亂的病因和治療原則,學生會對此內容更感興趣,學習積極性得以提高。此外,應該適當增加口腔衛生保健一章的教學內容,講解如何選擇漱口水、牙膏和牙刷,怎樣漱口,刷牙的正確方法等衛生保健知識,利于醫學生今后隨時進行口腔衛生宣教。通過教學側重點來引導非口腔專業醫學生學習口腔專業的基本知識。
4 教學方法對非口腔專業醫學生學習口腔科學的影響
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手段較傳統板書式教學方法更新穎直觀[5]。口腔頜面部解剖結構較為復雜抽象,口腔疾病專業性強,憑空講述口腔專業知識,學生很難理解。將書本上枯燥的文字轉化成圖、聲、像三維材料展示,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的學習口腔專業知識。在介紹一些臨床操作時,視頻及Flash動畫的加入使語言難以表述的內容形象化,便于學生的理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述什么是根管治療,以往學生只能依靠教師對課本文字的解釋,難以理解,而采用動畫示教,根管治療的步驟一目了然,生動鮮明的畫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如介紹口腔衛生保健,單純講述什么是牙膏、牙刷,如何刷牙平淡無奇,通過動畫演示,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牙刷與牙齒的位置關系及旋轉動作,輕松掌握刷牙的動作要領。再如介紹漱口方法之前,我們嘗試利用影視劇作品中漱口的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入漱口的觀念,學生表現出了極大地興趣,教學效果顯著。
采用互動式教學法:在傳統被動式教學法的基礎上增加互動教學模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例如講述恒牙的名稱以及牙位記錄法,教師在示教之后任意選擇某幾顆牙齒,請數名學生回答該牙齒在口內的具體牙位,或者在黑板上寫出該牙的牙位記錄式,舉行一個隨堂競賽,看誰回答的即快又準確。教師還可以采用病例引導的形式,先以圖片向學生展示某一種疾病的典型特征,再通過引導形式使學生總結出引起該病的病因及預防方法,加深記憶。
5 利用教具進行教學:口腔頜面部解剖結構復雜,文字描述晦澀,單純依靠圖
片示教,平面形象不利于學生理解,教學效果不理想,可以購買示教模型交給學生近距離觀察,理解并記憶口腔頜面部神經、肌肉、血管的解剖結構。牙齒分類繁雜,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離體牙加深對不同種類牙齒的理解和記憶。
注重實踐能力教學:口腔醫學是一門實踐操作性非常強的學科,單純依靠理論教學,不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無法深入掌握基礎知識[6]。可以通過設計教學實踐環節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融會貫通,加深理解和記憶。但是對于非口腔專業的醫學生而言,不應像要求口腔專業學生那樣注重臨床操作,而應著眼于對口腔疾病的診斷和得出治療方案。因此在安排實驗課程時,可以模擬臨床中接診病人的程序,引導學生對給出的病例進行詳細的病歷信息采集和規范的口腔檢查,通過分組討論,得出正確的診斷結果,并列出正規的治療計劃。
綜上所述,以上教學形式和方法靈活多樣。我們采取這些教學方式對非口腔專業醫學生進行口腔科學教育,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今后我們還將繼續努力,探索更全面更適合各專業的教學形式,保證非口腔醫學專業口腔科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志愿, 俞光巖. 口腔科學. 第7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 193.
[2]鄭真真, 周云. 中國老年人的健康行為與口腔健康. 人口研究. 2014, 38(2): 83-91.
[3]Joshipura, Kaumudi J, Hsin-Chia Hung, et al. Periodontal Disease, Tooth Lose and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Stroke. 2003, 34: 47-52.
[4]John, Mike T, Thomas D, et al. Demographic Factors, Denture Status and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Community Dentistry and Oral Epidemiology. 2004, 32: 125-132.
[5]扈梅, 林兆全, 姚志濤. 多媒體教學在《口腔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新疆醫學. 2010, 40: 131-133.
[6]孫晉虎, 黎婷, 黃華, 等. 多媒體技術與互動法在口腔醫學操作技能教學中的應用. 醫學教育探索. 2005, 4(2): 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