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觀察不同年齡上頜埋伏阻生尖牙患者采用正畸牽引治療的成功率和治療所用時間。方法:選擇2組各21顆上頜埋伏阻生尖牙進行分析,其中成人20例、青少年20例。比較兩組實施正畸牽引的成功率和治療所用時間。結果:正畸牽引治療成功率,青少年組100%顯著高于成人組80.9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青少年組治療所用時間明顯短于成人組,具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上頜埋伏阻生尖牙患者采用正畸牽引治療,成人組成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并且成人組治療所用時間明顯長于青少年組。
關鍵詞:上頜埋伏阻生尖牙;成人;青少年;正畸牽引
【中圖分類號】
Q98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030-01
上頜埋伏阻生尖牙是常見的牙頜畸形,由于埋伏阻生牙的牙根具有復雜的形態,使正畸牽引治療難度大大增加[1]。如果不采取正確、及時的治療,會使患者出現嚴重的牙頜畸形,還會導致相鄰牙根出現吸收等一系列并發癥[2]。本文對不同年齡埋伏阻生尖牙患者采用正畸牽引治療,對不同年齡組治療成功率和治療時間進行對比,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牙科埋伏阻生尖牙患者中選擇20例成人和20例青年人,每組患者各21顆埋伏阻生尖牙。成人組,8例男性,12例女性,平均年齡為28.8歲;青少年組,9例男性,11例女性,平均年齡為13.7歲。兩組患者除年齡差異顯著外,其他基本資料沒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開拓間隙: 運用固定正畸術將牙列排齊,使用推簧將埋伏阻生牙區間隙進行拓展,如果間隙不足可以將牙齒拔除,從而使埋伏阻生尖牙具有充足的萌出間隙。
1.2.2 手術開窗: 依據三維CT片和曲面斷層片找到埋伏牙的位置和冠根走向,首先去掉牙冠上的軟組織,對牙面進行腐蝕、沖洗和吹干,粘貼牽引裝置,實施牽引;唇側位埋伏阻生尖牙使用封閉導萌法,將黏骨瓣膜切開,暴露出牙冠,將牽引裝置粘貼后,將切口縫合,實施封閉式牽引。控制牽引力為60g左右,牽引力方向為埋伏阻生尖牙在牙列內的正常位置。
1.3 修復成功的標準:(1)治療結束后,牙冠和牙齦恢復正常形態。(2)牙齦顏色呈現正常。(3)修復牙冠長度和正常萌出的牙冠長度一致。(4)埋伏阻生尖牙牽引出后牙髓活力顯示正常。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統計軟件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數資料,P<0.05說明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治療結束后,少年組明顯短于成人組,具有統計學。見表1。
3 討論
臨床中上頜尖牙埋伏阻生出現率,臨床為1.5%-2%。導致出現尖牙阻生的原因包括牙齒發育因素、牙齒萌出因素以及牙齒解剖因素等[3]。恒尖牙在萌出時,由于尖牙腭側黏骨膜附著非常緊密,因此會導致恒尖牙在萌出時受到阻礙。并且由于尖牙萌出同相鄰牙齒相比較晚,因此萌出間隙不充足,也會導致其在萌出過程中受到阻礙[4]。因此使埋伏阻生牙自然萌出或采用手術萌出的條件是獲得足夠的萌出間隙,同時還能明確牽引方向和附著區。
針對萌出受到相鄰牙齒阻力的患者,要采用正畸技術對間隙進行拓展,再通過手術進行開窗,利用牽引裝置將埋伏阻生牙牽引到正常位置。牽引過程中要保持正確的牽引力和牽引方向。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埋伏阻生尖牙臨床治療中,青少年組治療成功率為100%,成人組2顆埋伏阻生尖牙沒有正常牽出,還有2顆埋伏阻生尖牙牽出后形態異常,治療成功率為80.95%。本次研究還發現,青少年組治療時間顯著短于成人組,具有統計學差異。原因是成人埋伏阻生尖牙的生長速度和牙周組織改善情況較慢導致的。
綜上,青少年期要及早的發現埋伏阻生恒牙,并采取正確的治療,能夠使治療成功率大大提高,并且青少年的治療時間顯著短于成人,因此更有利于牙齒恢復。
參考文獻
[1]胡榮黨,鄭敏玲,倪振宇,林新平.上頜唇側水平埋伏阻生尖牙正畸導萌的力學原理分析[J].口腔醫學研究,2010,24(05):427-428.
[2]張愛華,劉梅,胡小坤,陳文靜.外科導萌聯合正畸治療上頜埋伏尖牙的療效觀察[J].口腔醫學,2012,21(10):247-248.
[3]鄭野.上頜水平埋伏阻生尖牙正畸導萌的力學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1,17(08):367-368.
[4]房小云.上頜埋伏阻生前牙正畸治療的臨床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2,18(04):357-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