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生兒黃疸的特征,主要為全身皮膚、鞏膜發生黃染現象,是新生兒期經常出現的一種癥狀,早期新生兒特別容易出現黃疸狀況。通過對近幾年外治法預防新生兒黃疸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分析與研究,將有關文獻資料綜合起來進行系統回顧,主要是為了找尋新生兒易于接受、治療效果好、刺激小、不良反應小的預防方法。
關鍵詞:外治法;預防;新生兒;黃疸
【中圖分類號】
R7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031-01
根據新生兒在膽紅素代謝方面具備的特點,大約有80%早產兒與50%足月兒容易發生肉眼黃疸,既可以將其看作多種疾病的體現,也可以將其當作新生兒的一種生理現象[1]。一些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容易誘發新生兒出現膽紅素腦病,病情嚴重的新生兒極易死亡,大多數存活者均會留下后遺癥[2]。所以,在早期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對于降低新生兒黃疸發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外治法預防新生兒黃疸具有經濟便利、可靠安全以及治療效果顯著等一系列優勢。本文主要針對外治法預防新生兒黃疸進行深入分析,探究外治法預防新生兒黃疸的方法與效果。
1 撫觸
給予新生兒撫觸治療,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加強新生兒迷走神經的緊張性,增加胰島素、胃泌素以及胃腸道激素的釋放,以此增強新生兒對于食物的吸收能力,對胃腸蠕動形成刺激,增加新生兒胎糞的排泄次數,實現盡早排盡,減少腸-肝中膽紅素的循環,以此干預新生兒黃疸的產生,降低新生兒黃疸發生率。相關文獻報道中,對自然分娩且健康狀態良好的60例足月新生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劃分為對照組與撫觸組,兩組各30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撫觸組30例足月新生兒在出生1d之后給予撫觸。撫觸組新生兒與對照組新生兒出生之后2d大便轉黃次數、吃奶次數以及出生之后第3d、4d經皮對總膽紅素值進行測量,撫觸組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3]。還有一些研究學者在其文獻報道中,將120例處于正常狀態的新生兒劃分為對照組與撫觸組,兩組各6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撫觸組給予美國強生公司研發并推廣的撫觸方法;研究結果顯示撫觸組新生兒黃疸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表明,撫觸能夠有效降低新生兒黃疸發生率,確保患兒健康發育。
2 促排便法
相關文獻報道中,一些醫師采用開塞露,人工促新生兒肛門內通便,使新生兒能夠快速排出糞便,減少腸-肝中膽紅素的循環,降低新生兒的血清膽紅素水平,延遲新生兒黃疸發生時間,減輕新生兒黃疸癥狀,降低新生兒黃疸發生率,確保新生兒的安全。他們將健康狀況良好的70例新生兒劃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兩組各3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開塞露;研究組新生兒初次排黃便時間、黃疸達高峰期、黃疸發生率以及黃疸出現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還有一部分醫師,在促進新生兒排便方面選用生理鹽水灌腸方法,以此使新生兒能夠快速排出糞便,減少腸-肝中尿的循環,避免重復吸收,效果十分顯著。他們將224例新生兒劃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各112例;治療組新生兒出生6h內,采用20mL生理鹽水灌腸,如果沒有達到理想效果,加用10mL生理鹽水灌腸,對照組未給予任何處理。研究組病理性黃疸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4]。充分表明,采用人工促排便法,不僅能夠促進新生兒排便,還能夠降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發生率,使新生兒處于一個正常、健康的狀態。
3 預防性光療
對于新生兒黃疸指數的監測,主要選用經皮測膽紅素儀,并且給予新生兒預防性光療,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血非結合膽紅素濃度,使其處于一個比較低的范圍。給予新生兒預防性光療,能夠將膽紅素間接氧化成無毒性水溶性雙吡咯,從尿或者膽汁中排出,以此降低新生兒體內血膽紅素的濃度,并且降低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相關研究報道中,對144例新生兒的膽紅素指數進行監測,主要采用經皮測膽紅素儀,所有在出生之后3d以內膽紅素指數超過18的新生兒,均置于光療箱中進行治療,出箱時間在12h-1d之間,如果停止光療之后,新生兒膽紅素持續上升,并且>18者,再次給予光療,指導膽紅素指數<18為止;同時,還要根據新生兒的基礎病癥與黃染進展速度決定是否對于進行光療。144例新生兒中,5例經2次光療,3例經4次以上光療;研究結果顯示,144例新生兒無1例出現黃疸,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還有一些研究學者在文獻報道中,將190例新生兒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190例新生兒出生之后2d以內膽紅素≥154μmol/L或者1d內膽紅素≥103μmol/L;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光療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表明,給予新生兒預防性光療,能夠有效控制新生兒血非結合膽紅素濃度,降低新生兒發生高膽紅素血癥的幾率。
4 迅速斷臍
應用迅速斷臍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新生兒體內的臍血,減少新生兒體內中的紅細胞,降低紅細胞增多癥發生率,對新生兒膽紅素生成起到抑制作用,以此降低新生兒發生高膽紅素血癥的幾率,減輕新生兒黃疸癥狀。相關文獻資料中,將220例新生兒劃分為慢速斷臍組與迅速斷臍組,慢速斷臍組100例,迅速斷臍組120例;迅速斷臍組120例新生兒在出生之后,11s內進行斷臍處理,慢速斷臍組100例新生兒在出生之后,等到臍搏停止,向新生兒臍部擠入母血,然后對其進行斷臍處理。研究結果顯示,迅速斷臍組肉眼黃疸發生率、血清膽紅素濃度顯著低于慢速斷臍組,黃疸發生時間顯著晚于慢速斷臍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表明,應用迅速斷臍法,不僅能夠血清膽紅素濃度、肉眼黃疸發生率,還能夠延遲黃疸發生時間,對于新生兒具有十分重要的保護作用。
5 游泳
游泳,能夠有效增加新生兒的吃奶次數,延長新生兒吃奶的時間,增強新生兒腸蠕動,促進新生兒快速排出胎糞;同時,提早游泳新生兒的攝食時間,能夠快速建立腸道內正常菌群,使進入新生兒腸道中的膽紅素轉換為尿膽原,并且將其排出體外[5]。新生兒小腸中含有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分解之后,與膽紅素結合在一起形成未結合膽紅素,主要由糞便中排除,有利于減少腸-肝循環對于膽紅素的吸收,促進膽紅素排泄,以此降低新生兒核黃疸危險性與病理性黃疸發生率。
6 結論
綜上所述,應用外治法預防新生兒黃疸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而且方法呈現多樣化,主要包括:西醫外治法與中醫外治法。就目前來看,由于外治法具有操作便利、作用迅速、不良反應小、價格較低以及治療效果顯著等優勢,在臨床中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展。但是,外治法還存在一定缺陷,如機理研究、實驗研究比較少,相關文獻資料中觀察病例的例數比較少,一些外治法研究報道還停留在臨床治療效果觀察上等。隨著相關理論研究的深入以及治療、實驗方法的多樣化、現代化、規范化,外治法在預防新生兒黃疸中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1]裴宇,王曉鳴.外治法預防新生兒黃疸研究進展[J].中醫兒科雜志,2009(06):43-45.
[2]施國棟.新生兒黃疸研究新進展[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0(10):120-122.
[3]符寶銘,韋蓉.新生兒黃疸研究進展[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1(04):132-133.
[4]何麓酈,李強.新生兒黃疸的診療新進展[J].中國保健營養,2013(08):2179-2180.
[5]丁媛媛,楊可達,楊金慧.新生兒黃疸診療的若干進展[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3(09):132-1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