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嬰兒血管瘤會在出生時或出生后幾個月出現,可長在身上任何部位,于皮膚表面最常見。本文就目前血管瘤的治療現狀結合近年來的文獻做綜述 。
關鍵詞:新生兒血管瘤;治療;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R7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036-02
嬰幼兒血管瘤為良性先天性血管病變,在新生兒的發病率為 1% ~2%, 男女發病比例為1:3 ~5。約三分之一的患兒在剛出生即被發現有紅色毛細血管擴張的斑點,其余大多在出生后2周才被發現。所有嬰幼兒血管瘤都表現出特殊的病變過程,即瘤體增生后有一自發的緩慢消退過程。臨床上嬰幼兒血管瘤通常分為三期:增生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本文將介紹目前新生兒血管瘤的治療方法[1]。
1 物理治療
1.1 激光治療:激光治療血管性疾病是通過作用于血管內的氧合血紅蛋白,從而達到破壞血管、消除病變血管的治療目的。激光主要適用于早期、淺表血管瘤的治療,不主張對所有血管瘤患兒不加選擇地進行激光治療。
1.2 冷凍治療:冷凍治療曾被用于淺表血管瘤的治療,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患兒冷凍治療后可出現寒冷性蕁麻疹、冷沉淀纖維蛋白原血癥以及冷球蛋白血癥等并發癥。其方法是以液氮的揮發作用導致強低溫,通常狀態下低于零下20℃。利用低溫環境將病變部位及周圍組織冷凝,使細胞破裂、解體,最終死亡,此法常遺留瘢痕,且復發率高,患兒常難以耐受,目前應用較少。
1.3 放射治療:放療可用于嚴重危及生命或功能的重癥血管瘤。放射性核素敷貼可用于治療早期、增殖期淺表血管瘤,可在門診或病房實施,操作較簡便。但敷貼治療后,局部可遺留瘢痕或色素異常改變,還可能導致對患兒的潛在放射危害,臨床已很少應用。
2 藥物治療
2.1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激素類藥物是嬰幼兒血管瘤當前的第一線治療手段,這種療法在1967年被首次發現,Zarem等在使用強的松龍用來治療血小板減少的嬰兒時,附帶地發現該嬰兒的血管瘤也得到了改善。近年來,學者們對系統性類固醇療法治療嬰幼兒血管瘤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制定了嚴格的治療、護理標準:口服強的松半年,劑量為2~4mg/kg/天。嬰幼兒血管瘤患者采用這個標準口服類固醇藥物才不至于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并且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此類激素類藥物有一定的副作用[2]。
對口服激素治療效果欠佳,并且血管瘤已處于消退期的患者,可采用激素瘤內注射治療。局部注射激素主要適用于較為局限的小范圍病變,其療效與口服激素治療相似,但可減輕口服激素帶來的全身不良反應。
2.2 抗腫瘤藥物:
環磷酰胺、干擾素及長春新堿等抗腫瘤藥物,近來被發現能夠抑制新生血管的發展并可以用來治療類固醇抵抗的血管瘤。Ezekowit等在對20例類固醇抵抗的嬰幼兒血管瘤的治療中發現,平均經過7~8月的干擾素治療后,90%的患者獲得超過50%體積的消退[2]。但由于全身用藥毒性大,療程長,應嚴格掌握治療適應證。
2.3 平陽霉素:
平陽霉素適用于經激素治療療效不佳者,或患者就診時年齡已超過1歲者。治療皮膚、黏膜較表淺的血管瘤,也可以治療深部血管瘤,不同血管瘤劑量不同。
2.4 免疫抑制劑:
咪喹莫特屬咪唑喹啉類化合物,作為機體免疫調節劑,能夠抑制血管形成,治療有較明確的療效。咪喹莫特乳膏是1997年美國FDA批準上市,作為新型外用免疫調節劑。Martinez和美國學者Hazen等最早開始應用咪喹莫特治療嬰幼兒血管瘤。從目前少量的臨床應用報道來看,對中、小型表淺、混合性血管瘤用咪喹莫特治療有一定療效。其主要優點是用藥方便、外用、可控,且無全身不良反應、血藥濃度低。局部副反應有紅斑、瘙癢、脫皮、局部皮膚紋理改變等,輕微可耐受[3]。
2.5 鈣調磷酸酶抑制劑 :
他可莫司、吡美莫司,是器官移植領域常用的免疫抑制藥物,近年來也被用于治療嬰兒皮膚血管瘤[3]。
2.6 β-受體阻滯劑:
普萘洛爾是非選擇性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藥,主要用于治療心律失常、心絞痛、高血壓等疾病。法國醫生偶然發現,普萘洛爾可以有效控制重癥血管瘤的增殖,并促進其消退。但其治療嬰幼兒血管瘤的具體作用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但臨床口服治療不便之處有療程必須足夠,一般需服藥6個月以上。
馬來酸噻嗎洛爾也是一種非選擇性β腎上腺能受體阻滯劑,其作用強度為普萘洛爾的8倍。Khunger等使用0.5%噻嗎洛爾滴眼液治療一例18月大的血管瘤患者。研究表明噻嗎洛爾作為非選擇性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對于局部治療嬰兒血管瘤,特別是表淺的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且無系統副反應[3]。
3 手術切除
血管瘤的手術切除需嚴格掌握適應癥。由于病變部位、腫瘤大小與其深淺程度及手術切除后缺損的不同,手術方法和整復治療都存在不小的差異。對于手術時機的選擇,一般選在穩定期或消退期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嬰幼兒血管瘤的并發癥主要有術中出血、術后感染及術后瘢痕形成[4]。
小結:治療血管瘤的方法雖然很多,但大多是有創的,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如遺留瘢痕色素沉著全身反應等。大多數治療的作用原理不是針對血管瘤的發病機制,不能抑制細胞的增殖。血管瘤治療中出現的治療次數多、時間長、不良反應及瘢痕形成等問題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仍然是臨床醫師面臨的困難[5]。
參考文獻
[1]黃巧玲.嬰幼兒血管瘤相關因子的研究進展,中國美容醫學,2011,20(5),880~881.
[2]王書軍.嬰幼兒血管瘤臨床治療進展,中國美容醫學,2011,20(12),2009~2010.
[3]鐘益萍.血管瘤外用藥物治療的研究進展,中國美容醫學,2013,22(1),229~230.
[4]呂云霄.嬰幼兒血管瘤的診治進展,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1,10(1),62~63.
[5]吳書清.嬰幼兒血管瘤的治療進展,醫學綜述,2012,18(22)3803~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