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兒童用藥安全問題,雖然我國批準注冊的藥品基本可以滿足治療兒童常見病的需要,但是通過實際調查表明,目前兒童用藥大多數存在品種少、劑量“含糊不清”用藥不當。
關鍵詞:兒童藥品;安全;合理;用藥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059-01
近幾年來,醫藥企業和相關科研機構不斷加大對兒童藥品的研發和推廣力度,但研發速度仍趕不上兒童用藥的臨床需要,使得兒童藥物不良反應事件屢見不鮮,由于缺少兒童藥物,長期以來兒童用藥在治療時常被當做“縮小版的成人”使用藥物造成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接近成人的2倍。在當今兒童用藥還存在“忽視配伍禁忌”“服用成人藥”“憑感覺用藥”重大誤區。兒童是處于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特殊人群,其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與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許多臟器尚在發育階段各臟器功能達不到成人生理功能,對藥物的代謝和反應過程不同于成人,因此,兒童用藥絕對不能簡單的看成是成人用藥的縮影。我國14歲以下的兒童大約有近3億,雖然目前我國批準注冊的藥品基本可以滿足治療常見病的需要,但就實際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兒童用藥大多存在品種少,劑量含糊不清用藥不當等多種隱患。
1 3000多種化學藥品兒童專用藥不足2%
我們先后走訪了我們地區多家醫院和藥品批發和藥品零售藥店,發現兒童用藥存在品種 少,規格少,劑型少等問題,我國有多家大型藥業有限公司,但是、目前國內專門針對兒童用藥的劑型比較單一和生產企業比較少,且品種和規格較少,大部分集中在傷風感冒、發燒、止咳化痰等病癥上。我國兒童數量比較大,但是兒科醫生僅6萬多,兒童缺醫少藥問題十分嚴重,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近4千種化學藥品制劑中,供兒童專用制劑品種不足60種,90%的藥品沒有兒童劑型。
2 選擇合適的藥物和劑量是用藥關鍵
藥物劑量不當是兒科用藥不良反應的主要因素,由于確少兒童專用藥物,長期以來兒童在治療時常被當做縮小版的成人使用藥物,藥物劑量應隨著兒童成長和病情不同而異,兒童年齡、體重、體質的強弱都是決定兒童藥物劑量的因素,而不是簡單的將成人劑量縮減,由于用藥劑量不妥造成兒童服藥引發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接近成人的2倍,兒童用藥還存在忽視配伍禁忌、服用成人藥、憑感覺用藥等誤區。合理用藥是以藥物和疾病系統知識和理論為基礎,安全、有效、經濟、適當的使用藥物。兒童合理用藥的要求是獲取最大限度的發揮藥物的治療效果,最低的藥物不良反應避免或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兒童用藥應注意年齡特點,嚴格掌握藥物的適應癥,結合病情合理選擇藥物針對性要強,藥物的種類越少越好不宜過多。
比如抗生素的使用方面,應全面考慮臨床診斷、致病原因、藥物抗菌普以及患兒的全身情況,對于病毒感染不要使用抗生素藥物。能選用一種抗生素藥物就不要聯合使用,以減少機體耐藥性的產生。同時,兒科醫務人員在工作中不但要嚴格執行抗生素臨床合理使用的指導原則,還要對患兒的家長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爭取他們能夠積極配合治療。有的家長想當然多藥同用,治病心切,然后“對癥下藥”。如感冒,給患兒服用阿司匹林、泰諾林、復方氨酚烷胺片等,服一種藥不放心,就多藥并用以求得心理安慰,求愈心切,亂加劑量,不遵醫囑,誤以為多吃總比少吃好見效快,應杜絕或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而是藥物超劑量使用,給兒童帶來不必要的機體傷害。
3 合適的劑型及給藥時間
選擇合適的劑型和給要間隔時間可以提高患兒的服藥的依從性,從而達到治療的目得。為了提高患兒對服藥的依從性可以選擇一些食用果味和食用顏色制成顆粒、部分藥物也可以制成栓劑,并選擇藥物半衰期較長的藥物盡量延長給藥時間、減少給藥次數,這樣可以減少患兒對服藥的恐懼。一般來說,經消化道給藥相對比較安全,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減少打針給患兒帶來的不良刺激。
4 兒童合理用藥是要多方合作共擔責任
合理用藥是以當代藥物和疾病系統知識和理論為基礎,安全、有效、經濟、適當的使用藥物。兒童用藥的要求,獲得最大的臨床治療效果,最低的藥物不良反應,最經濟的藥物利用。兒童服用成人藥品,存在著很多潛在危險和不良反應,也存在浪費現象,對一片藥掰開吃是比較普遍現象,年齡越小,兒童的腎肝臟功能發育就越不成熟。
目前兒童用藥基本上是經過成人臨床試驗或實踐后延至兒童的,由于缺乏兒童療效和安全性數據其后果導致兒童ADR的增加。目前我國兒科缺醫少藥,制藥企業大多以成人藥品為主,多數制藥企業附帶少量生產。由于兒童用藥生產量小、批次多、工藝相對復雜生產成本較高、新藥研發周期長、利潤比較低、6000千多家制藥企業,屬于專業兒童制藥企業寥寥無幾。在國家方面應鼓勵制藥企業加大對兒童藥物的研究和生產、對兒童藥物生產企業多給些優惠政策,此外從知識產權、療效質量等多個角度,對特定制藥企業給予價格扶持。提升兒童藥品產業自主創新能力。
總之,醫、藥、護、技及與兒童用藥相關部門應密切結合起來,共同為兒童用藥提供安全合理的優質服務,疾病是大自然的產物,是醫患共同需要面對的敵人,只有雙方共同面對同心同德,遵循客觀規律,才能在與疾病的長期斗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