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生物化學檢驗實驗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研究改革的目的和意義,通過改革的途徑,解決相應問題。
關鍵詞:生物化學檢驗; 學習特點; 綜合實驗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070-01
近幾年, 檢驗醫學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新的技術層出不窮,很多疾病的檢驗數據對臨床醫生做出正確診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就對醫學檢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提高檢驗數據的準確性,在原有的基礎上,醫學檢驗的學生必須要有更強的動手能力,而且還要具有創新的思維和科研能力。生物化學檢驗是檢驗專業學生的主要專業課程,對于大專學生來說,要在短時間內將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只有通過大量的實驗操作才能實現,如何更新實驗內容、調整教學方法、提升技術水平,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能力,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重點注意的首要問題。
1 生物化學檢驗實驗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生物化學檢驗實驗教學大多附屬于理論教學,主要側重于驗證性實驗,缺乏反映學科前沿的實驗內容。其弊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現在所做的生物化學檢驗實驗課基本都是以驗證性為主,老師在做實驗的時候先把每一個實驗的目的、要求、原理、操作步驟都書寫到黑板上,學生實驗前和試驗中缺乏認真的思考,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操作流程進行操作,取得相應的實驗結果。這樣不僅束縛了學生的手腳,還抑制了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加上實驗的教學方法相對單一,手段落后,缺乏競爭機制,無法反映現今的前沿技術,致使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不足。
1.2 教師在學生上課前完成所有的實驗準備工作,例如:試劑的制備、儀器的準備等。學生只能按照現有的方法統一操作,得出相應的實驗結果,完成報告。
1.3 很多時候學生的實驗目的不明確,而在課堂上又不注重基本知識的掌握,課后不會總結,無法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
1.4 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時只注重理論的系統性,但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久而久之使學生失去了興趣。
2 改革的目的和意義
2.1 加強知識的系統性:
督促教師制定與課程相關的實驗教學大綱,擴充知識,增加知識鏈接。突出疾病的發病機制,如何利用最簡單的生化檢驗技術準確的鑒定出疾病來,增加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
2.2 加強臨床的應用能力:
采用集體備課,堅持將每節實驗課都做到無錯誤、標準統一,引進多媒體教學,加強師生互動。針對我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就業方向開展更多手工操作的實驗,例如實驗試劑的配制,培養皿的制備,實驗室的準備等,加深理論知識的認識,增強動手能力,培養興趣。明細實驗報告,簡化步驟,但應強調實驗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并詳細寫下每次試驗的分析,盡量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有理有據,條理清晰,這有助于提高專業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多開設一些綜合性、多方向實驗,開設情景模擬實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早的適應醫院檢驗科的氛圍,突出對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改善實驗室的條件,盡量做到與醫院一直。
3 改革的途徑
3.1 教學計劃的改革
3.1.1 合理設置教學計劃:
授課的教師要不斷推陳出新,結合當今前沿技術,合理規劃教學計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到理解一項知識就動手熟悉一項知識。
3.1.2 結合實際編寫教案
3.2 課堂教學的改革
3.2.1 角色的轉換:
不要一味的堅持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適時地跟換角色,讓學生也體驗到教學的樂趣,多鉆研,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實驗的精髓。
3.2.2 手段的更新:
創造情景模擬并將手工操作與儀器操作組合分析,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自動化設備,讓同學親自操作,將手工操作組和自動分析組,對比結果的差異性,提高教學效果。
3.2.3 教研的互動:
實驗課程為主體,學生負責從準備到完成的全過程,從中取得了切實的經驗,對畢業后開展科研工作是十分有利的。學生以分組的形勢進行完整的課題建設、學會如何查閱文獻、開展相應的實驗。
3.3 學生能力的培養:
由于生化檢驗的技術進步很快,大多數的檢驗科室以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而在學校的實驗室里沒有辦法完全做到與醫院相似,就會形成自動化和傳統的手工操作內容極其不符,這樣會造成學生的學習和實際的運用有較大的差異,學生往往在實習中不能很快的適應。我們利用各合作醫院檢驗科,在結束一章理論課后,安排相應的見習實驗。
4 結語
生物化學檢驗實驗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必須根據檢驗醫學的發展適時改革和創新,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達到解決教學中各種現實問題,提高課堂效果的目標。然而,實驗教學改革和創新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教育理念的更新到教育方式的轉變,再到學生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實驗習慣、養成創新意識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實踐、借鑒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