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多層螺旋CT(MSCT)在腰椎間盤病變檢查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分析100例腰椎間盤病變的MSCT資料,觀察各種重建方法對病變的顯示情況。結果: MSCT軸位及MPR、3D重建結合,可清楚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形態、大小、類型及硬肺囊、神經根受壓程度。結論: MSCT在椎間盤病變檢查中具有重要作用,結合MPR重建應列為常規手段。
關鍵詞:腰椎間盤;體層攝影;X線計算機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072-02
腰椎MSCT薄層掃描及MPR、3D重建技術,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對椎體、椎間盤和椎間孔等結構及病變進行觀察[2]。依據其全面、直觀、整體性好的特點,在腰椎間盤病變診斷及臨床的應用中,有效補充了常規掃描的不足和軸位診斷信息,也滿足了臨床診斷要求。在了解椎間盤病變類型和病變的程度中,為臨床治療方案的正確制定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椎間盤病例100例,男性75例,女性25例,年齡30-65歲,平均48歲。
1.2 方法: 受檢者均用菲利浦公司生產的BrillanceCT6層螺旋掃描機,其掃描條件為:管電壓100-140KV,管電流150-240mAs,層厚2mm,螺距0.75mm。行L3椎體的中下1/3至S1椎體中上1/3掃描,掃描完成后,對原始數據進行層厚0.8mm,層距0.8mm重建,圖像矩陣512×512,經過掃描機的圖像后處理功能對掃描區進行軸、冠、矢狀多平面重建和3D重建。
2 結果
本組病例中椎間盤膨出25例,椎間盤突出34例,椎間盤脫出41例。椎間盤突出伴形成游離片12例,椎間盤突出伴椎間盤變性及鈣化28例,髓核脫出疝入椎體形成schmorl結節7例, 髓核脫出突入椎體側緣及后緣25例,椎體骨質吸收破壞3例。
3 討論
3.1 腰椎間盤MSCT掃描方法:在保證MPR及3D重建圖像質量的同時,盡量縮短掃描時間,節約檢查成本。圖像質量與掃描范圍、掃描層厚、進床速床、重建間隔密切相關。選用合適的掃描層厚和螺距,層厚越薄,MPVR、SSD像越清晰平滑,但也消耗球管和增加圖像噪聲,我們選擇層厚2mm,層距0.75mm薄層掃描。因為MSCT是通過改變探測器的排列而實現了短時間薄層大范圍的采集,因此薄層CT圖像不再要通過改變掃描層厚而是通過改變重建厚度獲得。這樣就大大減少了球管的爆光,延長了球管的使用壽命。同時,相同的掃描時間內可獲得數倍的薄層軸位掃描圖像,這為進一步進行后處理2維、3D提供了更佳的基礎條件,也明顯提高了分辨率。
3.2 圖像后處理及重建方法:對掃描原始數據行6×0.75算法重建圖像,所得重組圖像層厚0.8mm,層距0.8mm,將重建的數據采取多種圖像后處理及多種重建技術,以取得更多的診斷信息,是MSCT有別于單層螺旋CT的最大優勢。
3.2.1 橫軸位 橫軸位圖像是CT檢查的基礎圖像。在椎間盤病變的檢查中,橫軸位能良好顯示椎間盤的位置、大小、形狀及與周圍結構關系,便于觀察及測量椎管大小、黃韌帶厚度及椎間盤—黃間隙寬度等。
3.2.2 MPR是在橫斷面影像基礎上、行冠狀位、矢狀位及特殊位MPR成像。這種檢查方法不增加病人的X線照射量,冠狀和矢狀位重建可清晰顯示腰椎、椎管、椎間盤、側隱窩、小關節周圍的軟組織結構。尤其是對椎間盤病變可做出準確性診斷,對椎間盤突出的分型亦常規掃描明確。可明確神經根的移位、變形、腫脹增粗。對腰痛的病因, 椎間盤突出,椎體骨質增生,小關節綜合癥,椎管內韌帶肥厚和鈣化等多種因素和癥候群引起臨床癥狀的真正原因[2],并對患者進一步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MPR可進行冠狀面、矢狀面及任意斜面的重組,影像質量與橫斷面掃描一致,彌補了橫斷面薄層掃描在單幅影像中觀察椎間盤病變的不足,較好地顯示了神經根、硬膜囊走行的連續性。特別是了解椎間盤突出對神經根、硬膜囊壓迫的程度,為臨床醫師制訂治療方案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3.2.3 MSCT腰椎薄層掃描,擴大了掃描范圍,提高了空間分辨率。傳統腰椎CT檢查是通過椎間盤為中心上下掃3—4層,只顯示了椎間盤和部分相鄰椎體的上、下像,存在著層面不足或層面過厚對椎間盤不能充分顯示和黃韌帶增厚(正常黃韌帶厚度不超過5 mm)壓迫神經根與椎間盤突出難于區別的缺點。特別是椎間盤突破纖維環和后縱韌帶脫落入椎管內的髓核游離塊,常因層面不足造成漏診或誤診[3,4]。MSCT腰椎薄層掃描范圍包括了整行椎體、椎間盤和椎間孔, 擴大了CT對腰椎掃描和觀察范圍,可進一步發現常規掃描不能發現的腰椎病變,提高了腰椎病變的檢查率和診斷質量。
3.2.4 3D重建:MPR可以從任意平面觀察腰椎、椎間盤等病理性改變,但對椎體骨質增生、椎間孔骨性狹窄、椎間盤突出、髓核疝入椎體的schmorl結節、髓核或椎間盤終板破裂、富含血管的纖維組織侵入鄰近骨質內,受累骨質發生營養障礙而被吸收形成的骨質缺損等骨性結構的異常改變,缺乏空間立體感。3D重建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圖像可以立體、直觀、清晰的顯示腰椎骨結構和形態,對骨質病變的位置、程度、范圍和與周圍組織毗鄰關系,可通過適當“切割”、“旋轉”角度等顯示手段,將病變特征和形態直觀清晰地再現出來。在診斷腰椎間盤病變、顯示疾病的原因中對腰椎病變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方面均具有重要價值。
4 結論
MSCT腰椎薄層橫軸位掃描,MPR及3D重建技術,可清楚顯示腰椎、椎管、椎間盤、側隱窩、小關節的解剖結構及各種病理改變,能夠克服常規掃描的諸多不足,可根據需要抽取不同組織,以不同的效果顯示,更加方便了診斷。
參考文獻
[1]陳星榮、沈天真、段承樣等編全身CT和MRI。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5:831—832
[2]史浩、丁紀宇等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在腰椎間盤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實用放射學雜志。2002·18(1):37-39
[3]付克廣、李廷芳、任法云等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CT診斷與臨床病理分析。實用放射學雜志。2003·19(12):1107
[4]于四堂、左自軍、劉秀民等編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與CT觀察(附170例分析)。實用放射學雜志。2004·20(8):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