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討異環磷酰胺在抗惡性腫瘤方面的副作用及對癥處理方法,通過對23例應用異環磷酰胺的患者進行用藥前后的觀察和護理,總結出相應的經驗,減少了該藥物對機體的損害,避免了相應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治療效果。
關鍵詞:異環磷酰胺;副作用;對癥處理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082-01
異環磷酰胺是臨床上常用的抗腫瘤藥物,主要用于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肺癌、卵巢癌、乳腺癌等的治療。此藥物在殺傷病變細胞的同時,對機體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如出現對骨髓的抑制、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脫發、出血性膀胱炎等。在臨床實踐中,筆者通過對23例應用異環磷酰胺的患者進行用藥前后的觀察和護理,總結出以下經驗,大大減少了該藥物對機體的損害,避免了相應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治療效果。現將我們的經驗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23例患者均為本院住院病人,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 46.2歲;病種為惡性淋巴瘤16人,多發性骨髓瘤3人,肺癌2人,卵巢癌1人,乳腺癌1人。
2 藥物及劑型
異環磷酰胺為連云港恒瑞制藥有限公司的產品,規格為1.0g/瓶,使用西林瓶裝。
3 用法與用量
23例患者均為聯合化療,每例患者使用異環磷酰胺的療程為5天,每天的劑量為2g,加入250ml生理鹽水中靜脈點滴,點滴時間為2—4小時。
4 臨床觀察
4.1 腎臟損害:
異環磷酰胺對機體的毒性反應之一是對腎臟的損害,故在應用異環磷酰胺時,應注意堿化、水化和利尿,每日的補液量在2000—3000ml,每日用5%的碳酸氫鈉30—50ml,并囑患者多飲水、以促進排尿。同時,常規應用泌尿系統保護劑美司那,使用方法為每日三次,每次400mg 靜脈注射,在滴完異環磷酰胺后立即、4小時、8小時后分別使用,結果本組病例中僅有3例患者出現尿路刺激征,即尿頻、尿急、尿痛,肉眼觀察尿色呈濃茶樣,尿常規中紅細胞++—++++,經過加快輸液滴速,增加輸液量和飲水量,4小時后患者的尿路刺激癥狀減輕,20小時后癥狀完全消失,尿常規恢復正常。
4.2 消化道反應:
異環磷酰胺的另一毒性反應為消化道反應,輕者出現食欲減退,重者出現惡心、嘔吐。2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應,常規應用恩丹西酮8mg,在靜滴異環磷酰胺前20—30分鐘靜脈注射,結果本組病例中大部分患者消化道癥狀明顯減輕。有5例患者消化道癥狀明顯,惡心、嘔吐頻繁,不能進食,臨時加用樞復寧8mg靜脈注射后,癥狀減輕,順利度過了化療期。
4.3 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也是異環磷酰胺的毒性反應之一,在應用異環磷酰胺期間,應密切監測血象和髓象,每周復查血象兩次,視患者情況決定是否做髓象檢查。當出現骨髓抑制現象時,應及時給予對癥處理,如應用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惠爾血、升白能、瑞血新等,促使白細胞數上升。如血小板低下,則給予輸注血小板,如骨髓抑制嚴重,則停止化療。本組病例中有7例患者未出現骨髓抑制現象;有8例患者出現白細胞總數下降,未予特殊處理;有7例患者白細胞總數0.7—1.6×10/L,使用惠爾血或升白能三天后,白細胞總數上升至正常;有一例患者白細胞總數降為0.6×10/L,血小板為50×10/L,經過輸注血小板28μ(分三次輸注)后,血小板數上升為94×10/L。白細胞總數也升至正常。以上患者并未因白細胞總數和血小板數下降而影響化療的進行,本組病例中未出現停止化療的現象。
5 討論
異環磷酰胺是環磷酰胺的同分異構體,為氮芥類抗腫瘤藥物,屬于“前藥”,體外無活性,進入血液后,經肝臟活化,轉化為活性而發揮作用,高劑量時有相當量原形藥或代謝產物由尿中排出。異環磷酰胺的代謝產物在排泄過程中與膀胱粘膜結合,造成粘膜的損傷,故而該藥對泌尿系統有嚴重的損害,輕者出現尿路刺激征,如尿頻、尿急、尿痛,重者可發生出血性膀胱炎。化療期間充分的堿化、水化和利尿后,可使異環磷酰胺的代謝產物稀釋并迅速排出體外,減輕對腎臟的損害。而應用美司那可防止高劑量異環磷酰胺化療時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等泌尿系統的上皮毒性,美司那的化學成分為α—基乙基磺酸鈉鹽,它能與異環磷酰胺的毒性代謝產物結合,形成非毒性代謝產物。美司那注射后,可迅速在組織中轉化為無生物活性的二硫化物,該化合物經腎小管濾過后,轉變為非毒性產物,由尿中迅速排出體外,從而對腎臟起到保護作用。
恩丹西酮、樞復寧是一種高選擇性的5—羥色胺3(5—HT3)受體,是一種新的強效止吐藥,主要用于治療放/化療后引起的惡心、嘔吐。
惠爾血、升白能、瑞血新是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主要用于治療或預防骨髓抑制性治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促進粒細胞的增殖、分化,加速粒細胞的恢復和骨髓功能的恢復,預防潛在的感染的發生,使患者更好地耐受化療。
參考文獻
[1]梁桂仙主編.臨床常見疾病護理常規.第一版.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40-43.
[2]尤黎明吳瑛主編.內科護理學.第四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0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