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四君子湯在中醫內科疾病脾胃氣虛證中的應用。方法:將我院從2012年4月—2013年7月收治的共127例脾胃氣虛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其中對照組患者52例,治療組患者75例,分別采用常規療法和四君子湯進行為期3周的治療,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狀況、復發現象和臨床療效。結果:在治療1個月后進行隨訪觀察,對照組患者中4例出現復發現象,治療組無復發現象;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67.3%,治療組有效率為93.3%,二者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x2=16.622,P<0.05)。結論:四君子湯對中醫內科疾病脾胃氣虛證有很好的臨床療效,能有效的減少疾病復發的幾率,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該得到普遍推廣。
關鍵詞:四君子湯; 內科疾??; 脾胃氣虛證; 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082-02
四君子湯是一種古方劑,基本中草藥方為甘草、茯苓、白術和人參,尤其對于存在脈虛弱、舌淡苔白、氣短乏力和面白食少等癥狀的患者非常適用。由《傷寒論》中的“理中丸”衍化而來的四君子湯是治療脾胃氣虛證的基礎方,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進行了詳細的記載[1]。隨著人們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加上人們缺乏自我健康保護意識,導致中醫內科疾病脾胃氣虛證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臨床醫學和中醫藥學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發現四君子湯對脾胃氣虛證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本文通過分析127例脾胃氣虛證患者的臨床資料,研究四君子湯在中醫內科疾病脾胃氣虛證中的應用和治療,以期提高脾胃氣虛證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將我院從2012年4月—2013年7月收治的共127例脾胃氣虛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患者52例,治療組患者75例。排除符合以下狀況的患者:1)伴有精神疾病的患者;2)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婦女;3)存在嚴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4)存在病毒、細菌或真菌感染癥狀的患者[2]。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脾胃氣虛證,其中女性患者58例,男性患者69例,年齡范圍為21—63歲,平均年齡為(43.2±8.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史及病情等方面無較大差別,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治療;治療組患者通過四君子湯進行治療,藥方為甘草5g、茯苓、白術和人參各10g,添加水后煎取服用,分三次服用,1劑/天。所有患者治療周期均為3周,在治療后觀察記錄患者的不良反應和復發狀況,對比治療效果。
1.3 療效評價標準:
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在治療前后沒有較大變化,治療前后療效指數下降程度小于20%;有效:患者癥狀有所改善,治療前后療效指數下降20%—59%;顯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治療前后療效指數下降60%—89%;痊愈:患者癥狀在治療后全部消失,治療前后療效指數下降程度大于90%。有效率=顯效率+痊愈率,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4 統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并用x2檢驗統計結果,用卡方進行資料的計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結果:
進行積極的治療后,經常規療法治療的對照組有效率為67.3%,經四君子湯治療的治療組有效率為93.3%,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數據有顯著性差異(x2=16.622,P<0.05),詳見表1。
2.2 不良反應及復發情況:
127例脾胃氣虛證患者均完成治療,無中途退出者,所有患者中無不良反應;治療1個月后進行隨訪觀察,治療組無復發現象,徹底治愈,對照組4例患者出現復發現象,癥狀較輕。
3 討論
脾胃氣虛是脾胃虛弱的基本類型,指的是脾氣不足,失其健運而出現的食欲下降、腹瀉、神疲倦怠、腹脹、面色萎黃和舌質淡等癥狀,主要是由于勞累過度、飲食無規律、久病耗傷脾氣引起的[3]。
四君子湯由甘草、茯苓、白術和人參四味基礎藥方構成,其中甘草味甘,性平,含有黃酮類化合物甘草黃甙、三萜類化合物甘草酸、甘草黃甙等成分,具有鹽皮質激素樣作用和糖皮脂激素樣抗炎作用,起到解毒、抗潰瘍、鎮咳祛痰的功效,對中氣不足、脾胃虛弱、腹中攣急作痛、咳嗽氣喘等癥狀的患者療效顯著;茯苓又名茯菟,主要包括三萜類(茯苓酸、茯苓新酸等)、多糖(茯苓聚糖、茯苓次聚等)和無機元素等多種成分構成,性味歸經為甘、淡,平。茯苓不僅具有寧心安神、補中健脾、利水滲濕、抗腫瘤的功效,還能用于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心悸、失眠的治療,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同白術、澤瀉及豬苓聯用對治療小便不利、水腫漲滿有很好的療效[4];白術氣清香,味甘、微辛,具有多項藥用功能,能夠起到補脾益胃、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等作用,主治脾胃氣弱,由蒼木酮、蒼術醇及維生素等物質構成,適用于小便不利、虛脹、泄瀉、食欲下降的病癥;人參是一種主要的強壯滋補藥物,性平、味甘、微苦,適用于健脾益肺,具有補脾益肺、復脈固脫、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主治神經衰弱、勞傷虛損、心悸、失眠、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癥狀,能夠保持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穩定,調節內分泌系統,增強機體免疫力[5]。
上述多味藥同用則達到益氣健脾,補益肝腎的效果。通過大量的臨床經驗與數據,現代藥理研究得出結論:在益氣補中方面,可以采用多種途徑對甘草、茯苓、白術和人參加以利用達到治療效果。該研究表明四君子湯對治療中醫內科疾病脾胃氣虛證患者有很好的臨床療效,臨床應用價值較高,應該普遍推廣。
參考文獻
[1]馮偉勛,李曉林,張毅之,等.歐陽汝忠名老中醫運用四君子湯經驗[J].光明中醫,2012(08).
[2]任哲,余湘澤.四君子湯治療老年脾氣虛癥在抗衰老中的療效探討[J].廣東醫學,2010(05).
[3]張維揚,趙玉華.醫療用漢方浸出液制劑的系統分類以茯苓、白術為基本方劑(五)[J].天津藥學,2010(01).
[4]段少華,彭波,楊仁旭.,等.四君子湯及其類方應用考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03).
[5]崔夏輝,朱立鳴.薛己使用四君子湯治雜病的經驗[J].中醫藥信息,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