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090-01
子宮腺肌病近年有明顯增高趨勢而成為多發病,超聲醫師診斷子宮腺肌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子宮腺肌病的認識程度及警惕程度,而診斷子宮腺肌病主要是進行鑒別診斷,同時必須加強追問病史并結合臨床表現及月經前后超聲對比檢查,克服只看超聲圖像的主觀診斷從而減少漏診、誤診,以提高診斷準確率,為患者及時解除病痛。
子宮腺肌病須與子宮肌瘤、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宮血、子宮內膜癌、子宮肥大癥、子宮肉瘤、盆腔感染進行鑒別。
子宮腺肌病的超聲表現子宮腺肌病分為彌漫性和局限性,彌漫性病灶子宮呈球型增大,局限性病灶多累及子宮后壁,宮腔線呈弓狀前移。子宮大小均出現周期性改變,病灶邊界欠清晰,周圍無包膜反射,局限性病灶形成結節樣或團塊狀似肌壁間肌瘤稱子宮腺肌瘤,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界限,肌層內小囊樣回聲是腺肌病的特征性表現。子宮肌層回聲不均,也可呈斑片狀強回聲。彩色多普勒表現肌層血流豐富,動脈增粗,排列紊亂,漿膜下尤為顯著,呈蚯蚓狀,峰值流速增高,腺肌瘤周圍不顯示環狀或半環狀血流。結合患者年齡(40歲以上多發),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及漸進性加劇的痛經。婦檢子宮活動度差,質硬,后穹窿觸痛,經期有壓痛。子宮腺肌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是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侵入子宮肌層而引起患者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及逐漸進性加劇的痛經表現。與多次終止妊娠及分娩、人工流產時宮壁損傷、慢性子宮內膜炎等造成子宮內膜基底層損傷與本病發病密切相關。另外高水平雌激素刺激內膜向肌層生長也是因素之一。子宮腺肌病痛經常于經前一周開始直至月經結束,確診取決于病理學。
子宮腺肌病需鑒別疾病如下:
子宮肌瘤子宮巨大肌瘤易誤診為前壁或后壁性腺肌病。通過仔細觀察,在子宮巨大肌瘤周圍可見正常子宮肌層。一般子宮肌瘤邊界清晰,周圍有假包膜反射,假包膜上有環狀或半環狀血流信號,腺肌病、腺肌瘤周圍無包膜,瘤體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病灶處肌層組織血流呈星點狀、條狀散在分布或呈放射狀排列。無環狀或半環狀血流信號聲像圖是腺肌病與子宮肌瘤鑒別的要點。子宮肌瘤常表現為富血管性、為高速中等阻力0.6±0.1左右。就部位數目來說,子宮肌瘤可發生于宮體各個部位,數目多少不一,腺肌病多發于宮體各后壁,一般后壁增厚明顯。就內部回聲來說,肌瘤以低回聲、等回聲較多見,可以發生變性,壞死性低回聲或鈣化強回聲。腺肌瘤以弱強回聲多見,宮腔線弓狀前移,子宮肌壁回聲不均勻可呈斑片狀強回聲,肌層內小囊樣回聲是特征性表現,可伴一側或雙側巧克力囊腫,有時病灶呈粗顆粒狀,網格狀改變,子宮內膜偏移,當子宮肌瘤生長于近內膜時,可使子宮內膜局部彎曲或偏移,腺肌瘤多發于宮體后壁,子宮內膜線前移呈弓狀,腺肌瘤常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腫,痛經,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婦檢子宮活動度差,后穹窿觸痛,質硬,經期有壓痛,子宮肌瘤時腹痛不明顯,常合并貧血。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也有痛經,但子宮正常大小或稍大,一側或雙側附件有包塊。
宮血無痛經,月經不規則,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超聲檢查子宮,附件無異常,可通過診刮病檢確診。
子宮內膜癌無痛經,常發生于絕經期婦女,陰道不規則出血,超聲檢查子宮內膜增厚,多大于1.3cm以上,絕經后內膜大于5mm以上回聲增強,內膜血流豐富,雜亂,尤其在Ca周或內部見豐富血流,呈低阻力,R1 0.4左右。
子宮肥大癥常有多產史,病理特征為平滑肌細胞肥大,子宮纖維化,膠原纖維增生,肌層肥厚,超聲表現為子宮均勻增大,子宮內膜線居中,肌層回聲稍不均勻。當腺肌病癥狀較輕時,肌層也僅表現為稍不均勻,此時超聲表現與子宮肥大癥聲像圖無特異性,鑒別困難,應結合臨床癥狀鑒別。
子宮肉瘤超聲表現為肌層內邊界不清病灶,血流異常豐富,此時與子宮腺肌病合并感染時病灶內血流異常豐富的聲像圖極其相似,兩者鑒別需結合病史診刮,必要時行超聲引導穿刺活檢輔助診斷。
盆腔感染疼痛無周期性,可有發熱和白細胞升高,抗生素治療有效。
總之,當患者出現子宮腺肌病的癥狀及體征時應加強對子宮的超聲掃查,當子宮腺肌病的癥狀及體征不明顯,而子宮又有聲像改變時,診斷子宮腺肌病要慎重,應加強隨訪觀察,另外子宮腺肌病的診斷要加強追問病史。
附:子宮腺肌病治療視患者年齡、癥狀及有無生育要求而定,年輕希望生育的可試行病灶挖除,無生育要求或藥物治療無效時行子宮全切,有生育要求或近絕經期婦女可使用藥物治療緩解癥狀。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第7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30-331。
[2]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第2gt)。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4;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