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筆者在臨床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時,通過分組實驗對開腹式手術和腹腔鏡手術的療效進行分析;方法:采取1:1的隨機分組方法,將本次研究所收集到的118例患者分腹腔鏡組和開腹組,并分別給予相應的手術治療,同時對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并對其進行對比;結果: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比較,發現腹腔鏡組各項指標相較于開腹組,均明顯更優;結論:在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治療中,采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滿意率、降低并發癥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開腹式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06-02
隨著近幾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發病率也在隨之增加,其中老年患者是最主要的疾病人群,因老年患者多伴隨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壓等疾病,這使得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治療遇到了較大的阻礙[1]。腹腔鏡手術(LC)是一種有效治療該病的重要手段,相較于開腹式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諸多優勢。現結合筆者在臨床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時,通過分組實驗對開腹式手術和腹腔鏡手術的療效情況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118例,其中女性患者67例,男性患者51例,所有患者均為我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接診的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患者平均年齡為(65.08±2.42)歲,平均病史為(12.25±1.52)年;經由實驗室白細胞檢查結果顯示,其中7例患者白細胞計數超過20×109L-1,79例患者白細胞計數為(10-20)×109L-1;所有患者均表現出突發性右上腹疼痛,慢性右上腹疼痛表現為進行性加重。根據患者接診順序,按照1:1的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有患者59例,分別設置為開腹組和腹腔鏡組,兩組患者各項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開腹組:運用開腹式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行氣管插管全麻,取右上腹部經腹直肌切口。進入到腹腔之后,分離、暴露膽囊。可以直接找到膽囊管的,在進行相應處理后切除膽囊;顯露不佳則在膽囊底部切開長為0.5-1cm的切口,將膽囊內容物吸凈之后,再運用探針進行引導,游離出膽囊管,在距離0.5cm處將膽囊管切斷,近端結扎加縫扎。
1.2.2 腹腔鏡組: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取仰臥位,行氣管插管全麻處理后,建立起CO2氣腹,通過三孔法操作,將腹腔鏡置入,如手術操作困難或顯露不良則改為四孔法。運用超聲刀對粘連進行分離,充分暴露膽囊,由于周圍組織極易將Calot三角遮蓋,可以抓鉗將周圍組織按壓,近壺腹部向右上對膽囊體進行推壓,使Calot三角能夠充分暴露,同時分離膽囊三角區的粘連時,使其存在一定的張力,可較為清楚的觀察到“三管-壺腹”,在鈦夾鉗將膽囊動脈以及膽囊管夾閉之后即可將膽囊切除。
2 結果
根據表1統計結果顯示,在腹腔鏡組中觀察到其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排氣時間以及滿意率五項指標的結果均比開腹組的五項指標更加優秀,對兩組患者的五項指標進行對比,均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3 討論
近年來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發病原因得到深入研究,據報道這主要由于膽囊管在結石的阻塞,大量的膽汁滯留,致使患者繼發膽道細菌感染。患者多同時伴隨有周圍組織炎癥水腫,使術中出血量明顯增多。以往在對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手術治療中,主要采用開腹式手術,這種方法雖暴露充分、操作直觀,但其手術創傷大、術中出血量多、術后并發癥多、治療時間長[2]。以往在腹腔鏡手術治療中,急性結石性膽囊炎長期為禁忌癥,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提升和改進,逐漸被列入到腹腔鏡治療范圍內。急性膽囊炎發病48h內組織水腫而無致密粘連,膽囊三角因組織疏松而更易分離暴露,隨著發病時間延長,膽囊周圍組織充血水腫逐漸加重,粘連趨致密,手術難度明顯增大,[3]。根據本次研究結果來看,可以看到腹腔鏡組的各項指標均優于開腹組,P<0.05。由此可知,在對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手術治療中,可將腹腔鏡手術治療作為首選方法,其可改善開腹式手術的各種缺點,同時還可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吳袁生,侯亞峰,何宗全,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臨床效果分析[J].河北醫學,2011,17(12):1611-1613.
[2]柳己海.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時機的選擇及中轉開腹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3):260-263.
[3]Pa PI C, Catarci M, Dr Ambrceuo I , et al. Timing of cholesteric tomy for 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meta-analysis . Am J Gastroenterol, 2004, 99 : 14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