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闌尾炎性包塊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資料隨機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闌尾炎性包塊患者58例,平均分為兩組,給予對照組患者單純西藥治療,研究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辯證施治,并對兩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治療后,研究組疼痛緩解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等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研究組治療后總有效率96.55%,明顯高于對照組79.31%,比較均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闌尾炎性包塊的效果較為顯著,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非手術;闌尾炎性包塊
【中圖分類號】
R574.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07-02
腹部外科疾病中急性闌尾炎最為常見,該病極易并發闌尾炎性包塊,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1]。本文主要就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闌尾炎性包塊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現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闌尾炎性包塊患者58例,采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均分為兩組,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29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8:11;患者年齡在23~6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3.59)歲;給予對照組患者單純西藥治療。研究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7:12;患者年齡在22~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2.41)歲;研究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辯證施治。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及納入標準:
本次所選患者均經CT掃描及B超診斷進行確診,且均有典型闌尾炎病史,體溫均在37℃以上;且有局限性反跳痛、壓痛等癥狀;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會批準同意,并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簽訂知情同意書。
1.3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西藥治療,靜脈滴注奧硝唑加頭孢類抗生素;同時,給予對照組患者靜脈營養支持治療;研究組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中藥辨證施治,具體中藥藥方如下:金銀花60g,蒲公英、冬瓜仁各30g,丹皮、生大黃各15g,赤芍、桃仁各12g,木香、川楝子、甘草各9g,一日一劑,分早、晚兩次口服;此外,加芙蓉散外治,一日一次。
1.4 評定標準:
觀察并記錄兩組治療后疼痛緩解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同時,從顯效、有效及無效三個方面對兩組治療療效進行評定,其中,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體溫、白細胞計數等均恢復到正常水平,且B超檢查顯示患者右下腹腫塊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體溫、白細胞計數均有所下降,已在正常范圍內,且B超檢查顯示患者右下腹腫塊縮小;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跡象。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各項指標采用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后各項指標情況對照: 經治療后,研究組疼痛緩解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急性闌尾炎患者中約有2%~6%的患者并發闌尾炎性包塊,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轉移性的腹痛及發熱等,病程超過72h,根據闌尾解剖位置,可分為髂窩部、結腸旁溝、盆腔位、腹膜后及膈下等5種類型的包塊[2]。通常情況下,對其的治療主要是以保守治療為主,也有部分學者主張行手術切除治療,但因其闌尾包塊解剖結構不明晰,極易引發切口感染、腸漏等并發癥。
單純采用西藥治療闌尾炎性包塊的療效不甚理想,大量臨床經驗表明,采用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闌尾炎性包塊的效果較為顯著。這是由于闌尾炎性包塊在祖國醫學中屬于“腸癰”的范疇,多因患者寒溫失調、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致使腸腔內氣血凝滯、腸道的功能失調、濕熱淤阻、凝結腸道形成腸癰。本次中藥藥方中,大黃能夠瀉熱逐瘀、桃仁能夠活血散結,牡丹能夠清熱祛瘀,諸藥合用能夠改善患者機體微循環,清熱止痛;同時配以芙蓉散外治,內外兼治。
綜上所述,應用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闌尾炎性包塊,不僅能夠提升治療的療效,而且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的康復,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高原,孔棣.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闌尾炎性包塊[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0):315-316.
[2]張耿杰.中西醫結合治療闌尾炎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3,21(3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