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人性化護理在婦產科臨床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婦產科收治的8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例,其中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行人性化護理,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5.5%(42/44),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72.7%(32/44);兩組間相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結論:在產科中行人性化護理,能夠有效減輕緩和的不良情緒,改善患者病情,進一步提升患者滿意度,起到令人滿意的護理效果,在臨床中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產科;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38-01
婦產科的主要目的是對女性生殖器各種類型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和護理,是一種綜合性學科,這與其他學科領域有著直接聯系和接觸[1-2]。現如今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婦產科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也到了進一步提升,而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婦產科患者的護理,更好的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我院對婦產科88例患者中的44例行人性化護理,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將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8月-2013年1月期間,我院婦產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共88例,隨機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例,其中觀察組年齡23-44歲,平均年齡(35.1±1.2)歲;對照組年齡24-50歲,平均年齡(36.5±2.1)歲,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16例為宮頸炎、15例盆腔炎、11例子宮肌瘤、16例妊娠合并癥、10例月經失調、20例多囊卵巢綜合征。兩組患者無論是年齡、病程和一般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備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行人性化護理,其護理方法如下:
1.2.1 改變服務理念:樹立“以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護理人員在對每一位婦產科患者進行護理時,在心中都要有以患者為中心的意識,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各項合理需求,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嚴密監視,對患者進行護理和寬慰,尊重患者隱私,及時向患者解釋病情進展情況、治療情況以及護理操作的意義和過程,使患者對每一步護理工作都有知情權。
1.2.2 塑造一個良好的護士形象:臨床護理人員應當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以及言語等方面的職業修養,同時培養出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的責任心,需要具備有條不紊、沉著穩重的應變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深入病房,及時了解患者的內心想法,知道她們需要什么,聽取患者提出的科學、有效的指導性建議和意見,改進護理工作方法,保證護理措施能夠充分落實到位,使每一位婦產科患者能夠受到最大利益。
1.2.3 加強護理人員的自身水平:對臨床護士繼續加強教育,培養良好的愛好和興趣,多加閱讀護理雜志,了解護理方面的新信息和新動態,掌握新知識以及新技術,進一步提升護理研究以及實踐能力,提升護理人員的自身綜合素質。
1.3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以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經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5.5%(42/44),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72.7%(32/44);兩組間相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
3 討論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婦產科臨床護理要求貫徹護理人員應當以人為本。與傳統的護理模式相比,人性化的護理模式突出了以產婦為中心,更加關注產婦的心理需求,對產婦和新生兒給予人文觀懷。這種人性化護理有利于產婦的身心恢復,同時能夠有效減少產期后遺癥[3]。
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對44例婦產科患者采用人性化護理,做到以人為本,將患者放在首位,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5.5%(42/44),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72.7%(32/44);兩組間相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護理效果。介于人性化護理的優點和婦產科患者的特殊性,在婦產科中采用人性化護理干預可以提升患者的身心健康,減少醫患糾紛,維持社會穩定。由此可見,在產科中行人性化護理,能夠有效減輕緩和的不良情緒,改善患者病情,進一步提升患者滿意度,起到令人滿意的護理效果,在臨床中值得推廣使用[4]。
參考文獻
[1]婁麗艷.人性化護理在婦產科臨床中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0,09:196-197.
[2]鄭麗玲,曾冬枚.人性化護理在婦產科臨床實踐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1,14:109-110.
[3]向紅.試析人性化護理在婦產科臨床中應用效果[J].當代醫學,2011,20:111-112.
[4]孫彩霞.人性化護理在婦產科臨床中的應用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3,30:178.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