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反復發作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溫化法;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38-02
反復發作性盆腔炎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遠期并發癥之一,臨床表現為:反復下腹部墜脹疼痛,腰骶酸痛,白帶增多等,常伴有低熱起伏、易疲勞、月經不調、盆腔包塊等癥狀,每于受涼及勞累后癥狀加重,給患者帶來困擾。有報道既往有盆腔炎病史者,約25%將再次發生[1]。所以作者從2011年6月份—2013年5月份收集31例反復發作性盆腔炎的住院患者,以改善癥狀,降低復發率為出發點,在臨床辨證辨病的基礎上,注重以溫化方法應用,臨床療效滿意。
1 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符合盆腔炎診斷標準;病程在半年以上,反復發作兩次或以上;年齡30-55歲;于我科住院的盆腔炎患者,共31例,進行臨床療效觀察。
2 療效觀察
于常規辨證辨病基礎上,注重溫化之法的應用,藥物有:桂枝、烏藥、元胡、小茴香、蒼術、花椒、淫羊藿、巴戟天等,觀察其臨床療效的改善,降低其復發率。
3 病案舉例
李某,女,32歲,因“下腹痛半月”,診為“盆腔炎”2012年10月10日入住我科治療,主要表現:下腹脹痛,肛門墜脹,腰酸,白帶中等,色黃,質稀,舌尖紅,邊有齒印,苔薄膩,脈細。婦檢:外陰:已婚式;陰道:暢,中等量淡黃分泌物,質?。粚m頸:輕度糜爛,舉痛明顯;宮體中位,常大,壓痛明顯;附件:雙側附件區增厚,壓痛明顯,未及明顯包塊。B超:宮體回聲減低不均勻改變。2013年03月04日勞累后盆腔炎發作,再次住入我科治療,癥狀如前,舌質暗紅,苔白膩,脈細弦。婦檢:同前;B超:盆腔少量積液。因其反復發作,予中醫辨證論治基礎上,加用抗生素聯合治療,癥狀緩解后出院。2013年07月30日勞累后第三次發作,下腹痛,得熱則舒(自行家中備用紅外線照射),肛門墜脹,白帶色黃,質稀,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舌黯紅,苔黃膩,脈小數。婦檢:同前;B超:盆腔積液(子宮直腸窩見液性暗區,前后徑1.7cm,透聲好)。三次病例分析,多次發作后主證為“腹痛,勞累后發作,得熱則緩,腰酸膝軟,白帶色黃,質稀”,病機以“濕(寒)、虛、瘀”為主,第三次住院減少抗生素使用,采取中醫綜合治療,用藥上減少清熱解毒之品,以溫化法為主,治愈出院,至截稿回訪未復發。
4 討論
慢性盆腔炎多于勞累后發作,且腹痛以得熱則舒多見,病機以“濕、虛、瘀”為主,濕、瘀皆為陰邪,濕性黏滯,濕邪易留戀不去,纏綿難愈,臨床若一味使用清熱化濕解毒之品,久易損傷陽氣?!豆沤襻t統大全》中認為“脾胃濕熱,如若久之,則導致虛寒…”,傅青主認為:“濕盛而火衰”,皆體現了濕濁長期盤踞精室,陽氣漸耗,寒從內生之病機。所以臨床反復發作的盆腔炎患者,寒癥并不少見。故該病的病理產物為“濕濁”、“虛寒”和“瘀血”,均屬陰邪,需借助陽氣和溫藥的推動、溫煦才能得以運[2]。另溫熱性藥物,可以消除病人的沉寒痼冷,補益人體陽氣,從而溫煦機體,提高機體抗擊病邪的力量。故作者結合前輩的經驗分析及自己的臨床經驗,認為“濕、熱”已不是該病的主要病因,而“濕、寒(虛)、瘀”為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故在臨床治療該病例時,在原有的辨證辨病基礎上,根據其病程長加入一些溫化之品,如桂枝、烏藥、小茴香、元胡、蒼術、巴戟天、花椒等,取得明顯療效,并觀察其復發率。西醫認為反復發作性盆腔炎患者,往往體質欠佳,免疫系統功能失調,有報道認為溫通化濕類中草藥可以從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影響內分泌、免疫系統功能及發揮抗炎、改善微循環作用[3]。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患者,往往病程較長,多數有過間斷或連續使用清熱解毒藥物史,常常表現為下腹痛,喜暖,溫后則舒,腰膝酸軟,勞累后加重的虛證、寒證等表現。尤其是當常規應用清熱除濕解毒、化瘀止痛等治療方法,效果欠佳時,應轉變思路,通過溫藥鼓舞陽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改善癥狀,降低復發率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第七版.北京:人衛出版社,2008:252.
[2]鄭宜南.楊悅婭.《溫法在慢性盆腔炎治療中的應用》.上海市中醫文獻館,2009:59.
[3]魯敏等.《慢性盆腔炎用溫通化濕法治療的體會》.全國中西醫結合生殖系統炎癥性疾病專題學術會議論文及摘集,2013: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