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評析臨床護理路經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實踐效果。方法:資料隨機選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行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118例,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平均分成兩組,對照組59例患者予常規護理,研究組59例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臨床路徑護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各項指標平均用時及不良反應率。結果:研究組治療期手術時間、監護時間、住院時間三項指標平均用時均少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發生率11.86%比對照組的30.51%少(P<0.05)。結論:臨床護理路經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實踐效果顯著,且并發癥發生率低。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經;冠心病;介入治療;常規護理;實踐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40-01
本研究主要對59例應用臨床護理路經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患者實踐效果進行分析,現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行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118例,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59例;對照組男女比例31:28,年齡35-85歲,平均(46.25±1.23)歲;研究組男女比例32:29,年齡27-75歲,平均(45.78±0.75)歲;疾病分型:自發性心絞痛22例,混合性28例,勞力性35例,陳舊性心肌梗死14例,其他19例。兩組患者在治療方案、性別、年齡、疾病分型等基線資料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囑咐患者介入治療后相關注意事項,心理疏導降低患者心理應激反應,保持病房衛生為患者提供舒適住院環境,根據患者體征、病情制定合理的飲食及康復訓練計劃[1-2]。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基礎加用臨床路徑護理:①治療前護士要充分了解患者心理變化,耐心幫患者解決問題,排解對手術的恐懼、緊張、不安感,并指導患者治療前口服抗血凝、抗血小板藥品,以維護皮膚和血管的完整性。②治療過程嚴密監測患者心電圖及患者皮膚顏色、溫度等變化情況,實時掌握患者體征、病情的發展趨勢,給予對應的解決方案。③治療后護士在充分了解患者實際情況基礎上制定合理恰當的飲食及康復訓練計劃表,嚴格遵循醫囑行術后康復護理。
1.3 觀察指標:
治療期各項指標平均用時:手術時間、監護時間、住院時間;同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情況[3]。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與處理,一般資料用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時,表示差異具統計學上的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期各項指標平均用時: 研究組患者治療期各項指標平均用時均比對照組少(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發生并發癥主要有:心律失常、血腫、低血壓、血栓、動脈閉塞,無一例死亡病例發生。其中研究組患者發生并發癥合計7例(11.86%)比對照組的18例(30.51%)少(P<0.05)。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期各項指標即手術時間、監護時間、住院時間平均用時均比對照組患者少,說明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效果明顯,可幫助患者身體快速康復至正常狀態。臨床護理路徑中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利于排解患者對本研究治療方案的疑慮,激起對臨床治療的信心,以增強患者治療護理的正確配合度。同時護士于治療過程實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病情康復進展狀況,及時掌握患者實際情況并對不良癥狀給予恰當解決方案,臨床使用能夠達到增強臨床治療效果,改善預后的目標。
同時本研究結果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11.86%(7/59)明顯少于對照組的30.51%(18/59),提示研究組低并發癥發生率能夠為患者臨床治療提供安全保障,以改善患者預后生活質量。表明臨床護理路徑中護士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膳食、訓練計劃,并且嚴格遵循醫囑行規范的臨床護理,是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臨床療效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應用科學規范的臨床護理路徑是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中的一項具有較佳有效性、可行性的護理方案。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實踐效果明顯,并發癥發生率低治療作用積極,具有臨床應用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李秀霞.冠狀動脈造影與冠心病介入性治療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國醫藥導刊,2013,15(S):307-308.
[2]李鴻妍.冠心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系統化干預模式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5):204-205.
[3]陳惠芳.應用綜合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35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