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療效。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的60例結腸癌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照組。觀察組給予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參照組給予常規手術治療,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的各項手術指標均顯著優于參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死亡率也明顯低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不良反應少,療效確切,值得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結腸癌;效果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42-01
結腸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多發于40至50歲人群,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給患者及家屬造成了嚴重影響。對于該癥,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我院對部分結腸癌患者給予了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作如下具體報告。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行手術治療的60例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參照組,每組各30例。60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范圍38~68歲,平均年齡45.2±2.1歲;結腸癌Dukes分期:20例A期,29例B期,11例C期。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腫瘤分期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全部入選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①均行B超、纖維結腸鏡、X線等檢查,確診為結腸癌;②未出現腫瘤轉移,Dukes分期無D期;③排除嚴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嚴重病變及精神疾病;④無麻醉與手術禁忌癥;⑤自動簽署知情同意書[1]。
1.3 手術方法:
入院后均行相應檢查,并對其行營養支持、維持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治療。術前禁食禁水,做好腸道手術準備。參照組給予常規結腸切除術,將癌腫所在腸袢及其結腸系膜。觀察組給予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具體如下:取仰臥位,全麻下行手術。于右側腹經腹直肌處取一個切口,經腹壁進腹后,結扎回腸與橫結腸末端。確定腫瘤部位在腔內后,結扎大網膜右側血管,清掃其附近淋巴結,找到結腸系膜根部,切開結腸系膜,并將擬切腸袢系膜血管根部切斷、結扎。分離胃結腸韌帶,將橫結腸與回腸切斷,分離右半結腸后切除,使回腸與橫結腸吻合,建立消化道,沖洗然后逐層關腹。術后,兩組均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的淋巴結清掃數量、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進行觀察與記錄;對兩組術后吻合口狹窄、腹腔感染等患者的數量進行統計;隨訪1年,了解患者的生存情況及腫瘤復發轉移情況[2]。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0.0軟件包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分別用t和卡方值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3]。
2 結果
2.1 兩組的臨床指標對比:
觀察組各項臨床指標均顯著優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指標對比
2.2 兩組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1例吻合口狹窄,1例腹腔感染,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7%;參照組3例吻合口狹窄,5例腹腔感染,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7%,兩組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2.3 兩組的生存情況及復發轉移情況對比:
觀察組2例死亡(6.7%),4例復發轉移(13.3%);參照組7例死亡(23.3%),10例復發轉移(33.3%。觀察組的死亡率及復發轉移率均顯著低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對觀察組給予了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參照組則給予了常規結腸切除術治療。從表1中可得知,觀察組的淋巴清掃數量要多于參照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則顯著少于參照組,說明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能夠更好地清除淋巴結,并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從結果2.2中得知,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為6.7%,參照組的高達26.7%,兩者表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性,說明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能夠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安全性較高。從結果2.3可發現,觀察組的死亡率及復發轉移率均顯著低于參照組,說明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的致死率較低,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術后腫瘤復發轉移率,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總而言之,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能夠有效清掃淋巴結,出血量較少,且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死亡率及1年內復發轉移率較低,安全性較高,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杜元明.改良式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52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5):70-71.
[2]薛延慶.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療效觀察[J].大家健康.2013,7(09):116.
[3]張勁中,廖海波.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0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