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對不同證型食管癌病人的臨床療效。方法: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對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48名食管癌病人的證型進行辯證,并分型予以治療,最后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顯效8人,有效36人,無效4 人,總有效率為91.7%,4種證型的臨床療效差異不大(P>0.05)。結論:中醫辨證治療食管癌,臨床效果確切,值得推廣。
關鍵詞:食管癌; 中醫治療; 辨證施治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50-01
在中醫學上,食管癌在噎嗝范疇,大量研究表明,中醫藥治療對此病有較滿意的臨床效果。筆者為探討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對食管癌病人的臨床療效,特選本院收治的48名食管癌病人為研究對象,現將中醫治療該48名病人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8名研究對象均隨機抽選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于本院接受中醫藥治療的食管癌病人。其中男30人,女18人,年齡48—75歲,平均(61. 7±4. 9)歲,病程5個月—8年。辨證分型: 痰氣阻膈型16人、瘀血阻膈型14人、氣虛陽微型9人,津虧熱結型9人。主要癥狀:21人僅可食流質食物,15人半流質食物,12人可食軟飯
;27人進食時出現嘔吐,19人進食時伴有胸前區疼痛。
1.2 方法
1.2.1 診斷標準: 診斷參照1994年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吞咽食物時,胸骨后存在梗噎難下的感角;久則飲食難下,甚至嘔吐,伴痰涎,身形慢慢消瘦;上消化道鋇餐X 線示食道或賁門部出現痙攣、狹窄或腫瘤等;通過食道鏡活檢或食道脫落細胞檢查,確定病變部位與性質。
1.2.2 中醫辨證治療[1]: (1)痰氣阻膈型:癥狀:吞咽梗噎,胸膈痞滿,泛吐痰涎,苔薄膩,脈象弦滑,病情可因情緒好壞而變化。處方:滌痰湯+啟膈散(丹參、 沙參、茯苓、郁金、膽星、橘紅、半夏、枳實、竹茹、菖蒲、砂仁殼、去心川貝母等,據病情酌量加減。(2)瘀血阻膈型:癥狀:飲食難下,進食即嘔吐,嘔物類赤豆汁,胸膈疼痛,膚枯燥,形消瘦。舌質紅伴紫色斑點,脈象細澀。處方:膈下逐瘀湯(當歸、靈脂、川芎、桃仁、丹皮、烏藥、赤芍、甘草、紅花、枳殼、香附、玄胡索等,其中桃仁可用研泥替),據病情酌量加減。(3)氣虛陽微型:水飲不下,頻吐量多粘液白沫,神形衰瘦,體寒具冷,面、足浮腫,舌淡紫、苔白滑,脈象弱。處方:補氣運脾湯+右歸丸(人參、白術、黃芪、茯苓、砂仁、陳皮、甘草、干姜、半夏、石斛、附子、沙參、麥冬、杜仲以及菟絲子等) ,據病情酌量加減。(4)津虧熱結型: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復出,身形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煩熱,大便干結,舌質紅而少津,脈象細弦數。處方:金匱防己黃芪湯( 防己、甘草、炒白術以及黃芪去蘆等) ,據病情酌量加減。處方用法:每天1劑,每劑服用2至3 次,1月一療程。
1.2.3 療效評定: (1)顯效:癥狀全部消失,鋇餐X 線或食道鏡檢查顯示病情明顯改善;(2) 有效:臨床明顯緩解,鋇餐X 線或食道鏡檢查顯示病情改善;(3)無效:癥狀與體征未見好轉甚至惡化。
1.2.4 統計學處理: SPSS16. 0處理數據,P<0.05即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48名食管癌病人中,顯效8人,有效36人,無效4 人,總有效率為91.7%,4種證型的臨床療效差異不大(P>0.05)。詳見下表1。
3 討論
食管癌的發生率在世界惡性腫瘤中排名第9,在發展中國家尤為突出[2]。手術是食管癌的一個主要手段,但術后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預后。在很久以前,就開始用中醫辯證施治食管癌。現代研究表明,許多中草藥都可有效抑制食管癌,如苦參素和仙鶴草水體液體對食管癌的表達有較強的調控能力[3]。臨床治療時,主張通過提高病人免疫力,清熱解毒,軟堅化結以及抗癌等予以治療,療效也較為滿意。目前最為廣泛采用的中藥是補氣和理氣藥,溫里藥次之。本文亦以此為根據用藥。本組48名研究對象均通過中醫辨證診斷,其中以痰氣阻膈型與瘀血阻膈型所占比重較大,分別為16人和14人,辯證施治的臨床療效分別達93.8%、92.9%。而氣虛陽微型和津虧熱結型病人的治療有效率均為88.9%,略低于前面2種證型,這與氣虛陽微型和津虧熱結型病程通常較長,身體狀況較差不無相關。
總的來說,4種證型的臨床療效差異不大(P>0.05),且總有效率達91.7%,說明中醫辨證治療食管癌,臨床效果確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馮笑山,高社干,周博,等.食管癌中醫辨證分型與TIMP-2表達的關系[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9,24(3):17-19.
[2]杜玉.食管癌的中醫治療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0,2(12):111-112.
[3]吳朗杰,哈木拉提·吾甫爾,杜業勤,等.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療前后中醫辨證分型與TNF-α、IL-6的關系[J].遼寧中醫雜志,2012,39(4):595-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