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64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實施產前護理效果。方法:分別給予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和產前護理干預,分析護理實施效果。結果:甲乙兩組產前的焦慮評分以及并發癥發生率有顯著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實施必要的產前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安全可靠,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效果顯著。
關鍵詞: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產前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75-01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為女性妊娠期特有疾病,為女性孕期一種常見特殊疾病,病發后,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同時還會危及新生兒的生命健康[1]。為提高孕婦以及新生兒生命健康,本次研究中,在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實施必要的產前護理干預,效果顯著,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抽調分析我院從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64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年齡為20-44歲,平均年齡為32±1.1歲,初產婦40例,經產婦24例;單胎57例,雙胎7例。64例患者均分為兩組,甲組32例,乙組32例,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P>0.05比較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用于處理分析。
1.2 選取標準:
所選取的患者均符合高血壓癥狀標準,排除合并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重要器質性疾病。
1.3 方法:
在患者疾病確診后,根據患者的具體臨床癥狀實施對癥治療,甲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并配合治療實施護理,告知患者治療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叮囑患者要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并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乙組在甲組治療基礎上,對產婦進行必要產前護理干預,具體措施為:第一,做好必要的產前檢查,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給予其對應的護理指導,每月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宣教,讓產婦了解相關的孕期保健知識;第二,孕婦入院后,先引導孕婦了解基本的病房環境,進行溝通交流,增強積極接受治療的信心勇氣,醫護人員需要全程陪同孕婦,增強其安全感;第三,觀察產婦的病情變化,注意孕婦的血壓尤其是舒張壓變化情況,并且每天要測量兩次血壓,每周測量一次體重、尿蛋白。子癇患者需要注意觀察病變化,維持通暢的呼吸道,測量呼吸、脈搏以及血壓水平,給予患者經鼻導管吸氧,每次0.5h,每天2次,氧流量為每分鐘2-4L,改善產婦的腦水腫以及胎兒的宮內窘迫綜合征;第四,合理控制產婦飲食,指導產婦多食用一些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以及富含豐富鈣、鋅、鐵等微量元素的食物;第五,指導產婦要注意放松,深呼吸,通過播放輕松舒緩的音樂,平復患者的焦慮情緒,有利于產婦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1.4 觀察指標:
根據焦慮自評量表評價患者的入院時、產前的焦慮情況,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則表明焦慮程度越嚴重,并注意統計兩組產婦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據資料采用SPSS15.5統計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焦慮評分: 評價對比兩組患者入院時以及產前焦慮評分情況,具體見表一:
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甲乙兩組入院時的焦慮評分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產前焦慮評分明顯少于甲組,組間比較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并發癥:
甲組并發癥9例(28.1%),胎兒窒息4例,胎兒窘迫3例,子癇2例,乙組并發癥2例(6.3%),胎兒窒息1例,胎兒窘迫1例,乙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甲組,組間比較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可簡稱為妊高征,主要包括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子癇、妊娠高血壓,具有極高的發病率。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水腫,嚴重者會發展為昏迷、抽搐、心腎功能衰竭,嚴重者會危及母嬰生命健康,是誘發圍產兒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2]。為了提高產婦以及新生兒生命質量,產科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結合實施必要的心理干預、健康教育、飲食護理、病情觀察等一系列的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心理,減少并發癥發生[3]。本次研究中,甲組采用常規護理,乙組采用產前護理干預,乙組患者的產前的焦慮評分明顯低于甲組,且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少于甲組,兩組比較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為了給予產婦高效的護理服務,醫護人員應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不斷提高護理操作水平,培養高度的護理責任感,與患者進行有效的的溝通交流,有利于產婦身體健康的早日恢復,提高母嬰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陳秀萍.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的產前護理[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3,25(1):66-67.
[2]趙蓮.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10,12(1):107-108.
[3]孫美好.產前護理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3,4(10):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