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落枕;針刺;拔罐
【中圖分類號】
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78-01
落枕是指一側項背部肌肉痙攣、頸部酸痛、項僵及活動受限的一種病證,中醫稱為“失枕”。筆者在臨床中運用循經針刺輸穴配合阿是穴拔罐來治療落枕60例,療效確切。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來自我院針灸科門診,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齡最小6歲,最大82歲;病程最短1小時,最長24小時。
1.2 診斷標準:
①突然發病,多在早晨起床后,頸項部一側肌肉緊張、強硬,頭部轉動不利,動則疼痛加劇,尤以向患側扭轉疼痛更為明顯,甚則牽引至肩背部疼痛,頭向患側偏斜,呈強迫體位; ②痙攣的肌肉常有明顯壓痛,如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及肩胛提肌等肌肉有壓痛點;③無外傷史;④X線攝片排除其他頸椎病變。
2 治療方法
2.1 針刺法:
患者取坐位,頸后部疼痛選后溪穴,頸外側及肩胛上部疼痛選中渚穴,頸前部選三間穴。常規消毒醫者手指及所選穴位后,各穴均以0.20mm×40mm滅菌毫針向上斜刺入約0.5寸左右,行瀉法獲得較強針感并向上傳導,同時囑患者緩慢活動頸項部,留針30min,其間每隔10min行針1次,出針時,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針孔周圍皮膚,右手夾持針柄快速將針提至皮下后起針,出針不壓針孔,檢查針數,以防遺漏。
2.2 拔罐法: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頸項部,視不同部位,選用大小適宜的玻璃罐于阿是穴拔罐,拔罐時動作要穩、準、快。一般留罐5-10min,最長不超過15min,留罐期間注意觀察火罐吸附情況和局部皮膚顏色,詢問患者感覺,如有不適,立即起罐。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膚呈現紅暈或紫紺色,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出現小水泡,不必處理;如水泡較大,消毒局部皮膚后,用注射器吸出液體,覆蓋消毒紗布,以防感染。
以上兩種治療方法每次依次進行,即針刺完畢接著拔罐,每日一次,5次為1療程。
3 治療效果
3.1 療效標準:治愈治療后疼痛消失,頸部活動自如。
有效治療后疼痛顯著減輕,頸部活動明顯改善。
無效治療后癥狀及體征無改變。
3.2 治療效果:
60例患者中,治愈42例,有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7%。
4 討論
落枕多因患者頸部感受風寒濕諸邪或一側頸部肌群損傷、勞損,致使頸部局部經絡氣血凝滯而產生拘急疼痛。筆者在臨床中通過仔細觀察發現患者的疼痛部位分別屬于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及督脈經脈循行所過之處。選取相應經脈的輸穴進行針刺治療,正遵循了“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和“輸主體重節痛”的原則。督脈及手太陽小腸經同循行于頸后部,又后溪通督脈,故督脈與太陽病取后溪穴;手少陽三焦經循行于頸外側及肩胛上部,故少陽病取中渚穴;手陽明大腸經循行于頸前胸鎖乳突肌,故陽明病取三間穴。再配以阿是穴拔罐,遠近配合,相得益彰,共奏舒經筋、調經絡、通氣血、止疼痛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