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小兒肺炎的整體護理方法、措施,觀察護理干預作用效果,為小兒肺炎的臨床醫護工作提供參考依據。方法:收集60例小兒肺炎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在保證可比性充分的基礎上,將60例患兒劃分為整體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每組人數30例。在相同治療措施的基礎上,根據組別分別對兩組患兒實施整體護理措施與常規護理措施,最后參照相關療效標準,對比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結果:經相同的治療措施與不同的護理措施干預后,整體護理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患兒,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且整體護理組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更高,對比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相同治療措施的基礎上,對肺炎患兒實施整體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兒快速有效康復,同時還能夠明顯提高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加強臨床推廣與實踐。
關鍵詞:肺炎;整體護理;常規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78-02
小兒肺炎是一種常見的兒科臨床病癥,發病率相當之高,尤是以春秋兩季為甚,該病會對兒童的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在堅持治療的基礎上,還應當加強對患兒的臨床護理,這樣才能夠促進他們快速康復。作者所在醫院通過對30例小兒肺炎患者實施了整體性護理干預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在本文的臨床研究過程當中,一共收集了60例研究對象,他們均為作者所在醫院從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以來,所收治的小兒肺炎患者。患兒年齡最小1歲,最大8歲,平均3.5±1.2歲,男28例,女32例,主要的臨床癥狀包括精神萎靡、煩躁、呼吸困難、發燒、咳嗽、舌紅苔黃、口干唇裂等,肺部聽診可聞及固定濕啰音,胸部 X 線可見肺紋理增粗,斑片狀陰影。根據患兒的年齡、性別以及臨床表現等,將他們劃分為整體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每組人數30例,確保兩組患兒之間的可比性充分。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相同的臨床治療措施,在治療的基礎上,常規護理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即僅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必要的醫護引導,并滿足患兒及其家屬所主動提出的護理要求,對整體護理組患兒實施整體性的護理干預,主要的措施內容如下。
1.2.1 基礎護理:
首先,要提高病房環境質量,為患兒的病情治療與康復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病房室內的溫度應當盡可能控制在18攝氏度到22攝氏度之間,相對濕度要保持在55%到65%之間,保證室內通風性良好,定時打掃,保持病房整潔與衛生;其次,要減少患兒的活動量,使其臥床休息,半臥體位最佳,這更加有利于患兒呼吸。做好對患兒的個人衛生護理,保證患兒的皮膚清潔、干燥,衣物、被褥都要柔軟、輕暖。由于肺炎患兒通常都具有咳喘、發熱等臨床癥狀,所以他們口腔內的唾液會大幅度減少,食物殘渣容易繁殖細菌,加之治療過程當中一般會使用到抗生素,所以非常容易導致患兒出現菌群失調,進而引起口腔潰瘍、口腔感染,所以要針對性的對患兒做好口腔護理,每天分2次到4次用0.9%氯化鈉溶為患兒擦拭口唇、口腔,可以漱口的患兒應當指導其分別在晨起、餐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1.2.2 體溫護理:
小兒肺炎患者普遍會出現發燒的癥狀,因此需要加強對其體溫的監護,根據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確定體溫測量頻率,最高應每半小時到一小時測量一次,最低應每半天進行一次測量,測量過程當中還需要做好明確的記錄,為治療提供參考依據。如果患兒的體溫高于了38.5攝氏度,要立即采取針對性的藥物降溫措施和物理降溫措施,防止患兒出現高熱驚厥,物理降溫措施要掌握好尺度,不能讓患兒的體溫驟然下降過多,同時要及時補充液體,更換汗濕衣服。
1.2.3 呼吸道護理:
呼吸道護理是小兒肺炎臨床護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首先,要對患兒進行有效的排痰護理。在肺部炎癥的影響下,患兒呼吸道中的分泌物會大量增多,如不及時的將其清除,就非常容易導致痰液阻塞呼吸道的情況出現。要多向患兒喂水,這樣能夠使痰液的粘稠度降低,并采用叩背的方式,幫助患兒進行排痰。對于排痰困難的患兒,可以采用超聲霧化吸入,來促進其排痰,再是無效,就必須要進行吸痰器排痰,操作時要絕對做到無菌,不能將細菌帶入患兒呼吸道中,加重患兒病情。
還有部分患兒由于呼吸困難,需要進行吸氧。如果患兒的病情不是非常嚴重,應采用鼻導管給氧,氧流量不宜過高,每分鐘0.5L到1.0L即可,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需要采用面罩霧化給氧,氧流量為每分鐘2.0L到4.0L,并時刻注意患兒的呼吸狀態。
1.2.4 輸液護理:
在對患兒進行輸液的過程當中,所有操作必需要做到無菌,防止加重患兒的感染癥狀,根據液體的種類與醫生的醫囑,嚴格控制好液體滴速,嚴防滴速過快給患兒帶來過大的機體負擔,導致心衰、肺水腫等情況出現,對于并發有心力衰竭的患兒,應當進一步減緩滴速,同時要嚴密觀察患兒的受液情況,有嚴重的不良反應出現時,應當立即停止輸液,并上報醫生進行對癥處理。
1.2.5 飲食護理:
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飲食護理,堅持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則,給予其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以增強其機體抵抗力。對于嬰兒喂養時,每次應抱起,同時保持頭部抬高,以免發生氣管吸入出現嗆咳、窒息。鼓勵患兒多喝水,使呼吸道黏膜濕潤,從而有利于痰液排出。
1.2.6 心理護理:
一方面,要針對患兒的年齡,對他們做好心理護理,與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消除他們對于醫院環境的陌生與恐懼感,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他們的信任,使他們能夠積極的配合醫護工作開展。另一方面,要做好與患兒家屬的溝通交流,告知他們小兒肺炎是常見的病癥,只要積極配合醫護工作開展,患兒是能夠快速康復的,以消除他們過多的顧慮。
1.3 觀察標準:
療效觀察標準:患兒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肺部聽診、胸部 X 線檢查完全恢復正常,為治愈;患兒的臨床癥狀可見好轉,肺部聽診、胸部 X 線檢查可見改善,為有效;臨床癥狀無好轉,肺部聽診、胸部 X 線檢查無改善甚至是有所加重,為無效。治療的總有效率為治愈率加有效率。
滿意度觀察標準:采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收集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從0%到100%,依次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最低到最高。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所有數據對比均采用SPSS 17.0,計數資料用X2值進行檢驗,如果P<0.05說明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相同的治療措施與不同的護理措施干預后,整體護理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患兒,整體護理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6.66%,常規護理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僅為86.66%,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且整體護理組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更高,整體護理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8.8%,常規護理組僅為88.4%,對比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參表1)。
3 結語
小兒肺炎是兒科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主要是指不同的病原體或者是其他因素而導致了患者肺部出現炎癥。由于小兒的抵抗力較低,呼吸系統的發育尚不完善,且氣管及支氣管腔較為狹窄,從而使肺炎成為威脅其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
通過本文的臨床研究證明,在相同治療措施的基礎上,對肺炎患兒實施整體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兒快速有效康復,同時還能夠明顯提高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加強臨床推廣與實踐。
參考文獻
[1]梁蘭芳,郭臻.護理干預在小兒肺炎康復中的作用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5):155.
[2]劉志剛.38例小兒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護理[J].中國醫藥科學,2012,2(4):153-154.
[3]劉秀芬.62例小兒肺炎的護理觀察[J].健康必讀(下半月),2010,23(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