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觀察循證護理在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56例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按住院序號分為A、B兩組。給予A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給予B組患者循證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結果:A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8.6%,滿意度為75.0%;B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2.9%,滿意度為92.9%。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循證護理在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護理中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可明顯提高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患兒家屬滿意度,值得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循證護理;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16-02
循證護理為新型護理理念,在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護理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現(xiàn)對我院28例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護理中循證護理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56例患者均為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經診斷均確診為缺氧缺血性腦病[1]。按住院序號分為A、B兩組,每組28例。A組患者男16例,女12例;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8.9±0.3)周;體重1100g~5000g。B組患者男19例,女9例;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2±0.6)周;體重1000g~5000g。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孕周、體重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A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吸氧、保暖等常規(guī)護理及治療。給予B組患者循證護理干預,具體包括:制定循證護理方案、認識干預、刺激干預、出院指導等。
1.3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就臨床護理工作質量對患兒家屬滿意度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腦水腫、意識障礙等癥狀完全消失,功能恢復正常。有效:腦水腫、意識障礙等癥狀明顯改善。無效:腦水腫、意識障礙等癥狀未見明顯好轉[2]。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表示,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對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A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8.6%,B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2.9%。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缺氧缺血性腦病主要指胎兒在圍產期因出現(xiàn)窒息所產生的缺氧缺血性損傷而引發(fā)的一系列腦病癥狀,可導致患兒出現(xiàn)殘疾、死亡等嚴重后果。護理為臨床治療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因胎兒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沒有自訴能力,因此臨床護理要求極高。我院對患兒實施的循證護理方案具體為:(1)制定循證護理方案。搜集患兒每日治療情況,制定個性化循證護理方案,確定下一步治療及護理步驟等。(2)認識干預。積極、主動的患兒家屬進行溝通,使患兒家屬對患兒具體情況有充分了解與認識,并對家長進行健康宣教,使其明白缺氧缺血性腦病發(fā)生的原因以及臨床護理干預的重要性,幫助患者樹立樂觀、向上的治療信心,以提高家屬配合度。(3)刺激干預。刺激干預主要包括視覺刺激、聽覺刺激、觸覺刺激等。視覺刺激主要為在患兒視線范圍懸掛色彩鮮艷的玩具、氣球等。聽覺刺激主要為在病房內播放輕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每天2次,每次30分鐘。對于存在聽力障礙的患兒,應進行跟蹤檢查,避免出現(xiàn)后遺癥。觸覺刺激主要為定期對患兒皮膚進行按摩,首先護理人員應保證自己手掌溫暖,涂抹潤滑油,用雙手的掌心、指腹等對患兒全身進行按摩,并對患兒脊椎等進行拿捏。每天2次,每次15分鐘。對于孕周在40周及以上的患兒進行肢體訓練,并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增加活動時間、次數(shù)等。(4)出院指導。出院前對患兒家長進行出院指導,保證胎兒姿勢正確,并進行持續(xù)治療,同時對患兒運動神經功能等進行定期檢查。
參考文獻
[1]黃海軍.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應用循證護理模式的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09):159-160.
[2]覃敏捷.循證護理在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體會[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7(08):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