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外傷、疾病等各種原因引起的失血性休克,使機體有效循環急劇下降與心輸出量減少,從而引起全身組織血流灌注不足,細胞代謝紊亂使多器官功能受到損害。是臨床常見的危重表現之一。失血性休克最主要的搶救措施包括有效止血,合理液體治療以及積極保護重要臟器功能。而早期液體治療是重點,特別是在血源供應不及時情況下,早期快速靜脈輸入5%葡萄糖鹽水,并及時消除病因,在短時間內使血壓迅速回升,使病人轉危為安降低死亡率,成功率100%。
關鍵詞:休克; 胎盤滯留; 不全流產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31-01
1 臨床資料
我附屬醫院婦科已有53例在入院時診斷為失血性休克,其中宮外孕破裂29例,產后胎盤滯留4例,宮血10例,不全流產10例,年齡21—50歲之間。入院時血壓低于80/50mmHg,低于50/30mmHg2例,農民49例占總數的89%,城鎮在職人員4例占總數的11%。
2 護理體會
2.1 迅速建立靜脈通路:為補充有效循環血量,阻斷休克的進展,很重要的一項就是需在10—15分鐘內迅速建立兩條靜脈通路,這樣可以保證輸液暢通并為能及時補充血容量做好充分的準備。方法我們多選擇上肢,因上肢靜脈離心臟近,以便能更快地增加回心血量而達到增加心排血量的目的,同時選擇粗直的血管,保證穿刺率更高,爭取時間,難以穿刺者,果斷靜脈切開,確保靜脈通暢。
2.2 早期輸液速度宜快:對失血性休克患者來說,擴容速度比擴充血容量更為重要,等量液體快速輸入后會使休克迅速糾正。我們采取了早期快速輸入5%葡萄糖鹽水1500—2000毫升后,患者在入院僅30—40分鐘內血壓回升到正常基線。當心率≤100次/分,血壓回升可減至10~15ml(kg·h)維持。
2.3 膠體液的應用:在補充一定量的晶體液后,隨即給予膠體液,膠體液可提高膠體滲透壓,有利于維持足夠的有效循環血容量,而且減少補液量,防止腦水腫等并發癥。常用的膠體液有:①代血漿,低分子右旋糖酐,不僅能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增加血漿容量和維持血壓的作用,還能阻止紅細胞及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滯性,從而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我們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靜脈快速滴注,在短時間內發揮作用。②配型輸血:在擴容的基礎上輸入同型血,不但能補充血容量,提高膠體滲透壓,而且補充血細胞及凝血因子,提高凝血酶原濃度,但要注意補充鈣劑以更好的發揮凝血作用。休克越嚴重的患者,越要選用新鮮血。
3 總結
3.1 急性失血性休克是因微循環已處于血液濃縮和瘀滯狀態,加之末梢血管痙攣收縮期管腔狹窄,如先給予單純輸血,只能加重血液粘滯對微循環不利,5%葡萄糖鹽水是與血漿滲透壓相等滲液,并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靜脈輸入可降低血液粘滯性,疏通循環改善組織器官灌流,增加能量供機體代謝,又可減少單純給予生理鹽水,易引起組織間水腫與肺水腫等并發癥,因此,早期快速運用5%葡萄糖鹽水,是搶救失血性休克極為有效措施之一。
3.2 晶體液與膠體液組合輸注可以更好地改善微循環維持血壓,特別是對于嚴重失血休克。但要注意重要器官功能,特別是補液期間要嚴密監測腎功能,防止急性腎功能衰竭。
3.3 此外要注意糾正酸中毒:對嚴重失血性休克病人要配合補液的同時監測PH值,注意糾正酸中毒,可用碳酸氫鈉。
4 監測病情變化,邊搶救休克邊做術前準備,爭取時間
止血抗休克同時監測血壓、中心靜脈壓(cvp)、尿量等。特別是中心靜脈壓的變化能反應血容量的變化,并作為輸液的指南,及時觀察治療效果,及早糾正各種輸液并發癥。如果在擴容過程中,血壓回升而cvp低于正常(小于0.6kpa)尿量30ml/h以下,說明血容量不足,應繼續擴容,如cvp高于正常(大于1.5kpa)休克狀況改善,而血壓不升尿量大于60ml/h表示血容量基本補足,但心功能不全,應減慢輸液速度,根據失血量的多少,適量輸膠體液,限制輸入液體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