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針灸、推拿和康復訓練三者的分析和比較,觀察對腦卒中偏癱下肢功能恢復的療效和情況,分析針灸、推拿和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下肢功能恢復的作用和幫助。
關鍵詞:針灸; 推拿; 康復訓練; 腦卒中; 偏癱; 療效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31-02
〖FL(〗
1 引言
腦卒中是腦中風的學名,它是一種突然發病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在腦血管疾病的病人,因為各種誘發原因會引起腦內動脈出現狹窄、閉塞或破裂的現象,會造成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在臨床上,一般表現為一次性或永久性的腦功能障礙癥狀和體征,腦卒中又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兩種。腦中風常見的疾病,會嚴重危害到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國醫學將它視為四大疑難病(“風、癆、臌、膈”)的首位,具在著明顯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危害性。據統計,我國每年腦中風發病病人總數高達兩百萬,現幸存的腦中風病人有七百萬,在這其中有450萬病人在不同程度上已經喪失了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致殘率很高,達到了75%。我國每年中風病人死亡的就高達120萬。此外,腦中風患者,還易出現再復發的現象,每復發一次就會加重病情。因此,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來預防腦中風復發。腦中風不僅人類健康和生命帶來極大威脅,還會給病患帶來極大的痛苦,使得家庭和社會的負擔變得沉重不堪。要充分認識到腦中風的危害性,不斷的提高腦中風的治療水平和預防水平,努力降低腦中風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是尤為關鍵的。
偏癱又叫半身不遂,屬于急性腦血管病的常見癥狀之一。輕度的偏癱病人雖然還能活動,但走路往往上肢屈曲而下肢伸直,嚴重的患者常年臥床不起,已經喪失了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的恢復情況和患者日后的生活息息相關,關系到患者自身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對家庭、社會的依賴性,要努力提高鬧卒中下肢功能恢復的效果,這是康復治療中一項重要的問題和有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2 針灸、推拿和康復訓練
針灸推拿在我國歷經了數以千年的發展,時至今日,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有很大的使用價值,廣泛用于臨床治療和功能康復的傳統療法,在預防健身、疾病治療、功能康復和多種病癥的治療方面療效顯著,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我國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針灸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把針具(一般多用毫針)按一定的角度刺入到病患的體內,運用捻轉和提插等針刺手法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實現治療疾病的目的。刺入點被稱為人體腧穴,簡稱為穴位。據最新的針灸學教材統計說明,人體一共有三百六十一個正經穴位。灸法是通過以預制的灸炷或者灸草在人體體表一定的穴位上進行燒灼和熏熨等,利用熱刺激來起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效。在實踐中以艾草最為常見,所以也稱為艾灸,此外還有隔藥灸、燈芯灸、桑枝灸和柳條灸等等方法。在生活中,用到的比較多的是艾條灸。
推拿是中醫用手在人體上按經絡、穴位來用手進行推、提、拿、捏和揉等手法進行治療。推拿是一種非藥物的自然治療方法和物理療法。醫生用雙手作用在病患的體表和受傷的部位,對那些不適的位置、特定的腧穴和疼痛的地方進行推拿,以達到疏通經絡、扶傷止痛、祛邪扶正、推行氣血和調和陰陽的療效。
腦癱康復治療目前來看使用綜合治療方法的效果最好,比較講究醫療康復、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等,具體的內容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康復治療等多學科綜合治療方法。通過臨床經驗發現,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具有顯著的療效,具有見效快、療效久和不反復的特點。
3 針灸、推拿和康復訓練對腦卒中下肢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
我國傳統的醫學中的針灸和推拿以及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復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在目前的臨床康復治療中也是很普遍的。針灸有舒經活血的作用,根據不同穴位的刺激,可以產生興奮或者抑制興奮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腦卒中偏癱下肢功能的障礙。推拿是用一定的手法起到舒經活血的作用,有效降低肌體的張力,可以對痙攣起到緩解作用,還可以有效的加速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環,對患者下肢的恢復很有幫助。與此同時,推拿還可以起到針灸的部分療效,可以代針。
在實踐中,臨床上經常將針灸和推拿結合起來應用。通過實驗可以觀察到針灸對患者下肢的協調和運動方面的能力有明顯的效果,可以促進脊髓運動神經元的改變,有效的提高了再生神經的支配能力和協調能力。通過針灸和推拿對于穴位的刺激,可以調節血液和腦組織中的內皮素水平和氧化氮水平,有助于改善大腦的血流量,這對于保護腦缺血后神經元受到的損傷是有幫助了,可以保護腦部病灶的康復。恢復期治療對于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肌力訓練如果不適當會加重痙攣,而適當的康復訓練則可以緩解這種痙攣,使得肢體運動變得協調,使用錯誤的康復訓練方法,會使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現象加重,會使下肢的恢復更加困難。實際上,肢體運動的障礙不僅在于肌肉無力方面的問題和障礙,更多的也是由于肌肉收縮和不協調導致運動性功能障礙。因此,不能錯誤的認為康復訓練等同于力量訓練。對腦卒中后遺癥的患者運動功能性障礙的康復治療中,以往傳統的方法和理念僅偏重于恢復患者的肌力,而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和拮抗三者協調性康復治療有所忽視,這樣即使患者的肌力恢復正常,也很有可能遺留下異常的運動模式,會妨礙到病患日后日常的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恢復與提高。
4 結語
經過實驗和臨床研究表明,因為中樞神經系統有一定的可塑性,所以在大腦損傷后恢復和康復的這個過程中,是具有一定的功能重建性的。就目前來看,國內外一般采取的是在日常的康復治療中,使用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肢體進行運動恢復。由于它本身是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的,所以會使使肌肉群受到來自低頻脈沖電刺激后,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模擬正常的運動,除了直接的鍛煉肌力外,還可以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來起到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的作用,使其恢復到正常的動態平衡。針灸、推拿和康復訓練相互配合,協調使用可以對腦卒中偏癱下肢功能障礙者的恢復起到一定的作用,有著積極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