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全程護理干預對行膠囊內鏡檢查患者的影響。 方法:將2012.6~2013.6初次接受膠囊內鏡檢查的患者29例作為對照組,2013.7~2014.6初次接受膠囊內鏡檢查的患者32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全程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腸道清潔度、檢查成功率、患者滿意度調查情況,綜合評價全程護理干預在膠囊內鏡檢查中的應用效果。 結果:兩組患者腸道清潔度、檢查成功率、患者滿意度比較,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全程護理干預有利于膠囊內鏡檢查的順利完成,提高檢查成功率和滿意度。
關鍵詞: 膠囊內鏡;全程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55-02
膠囊內鏡檢查是一種無創、無痛、安全、便捷的消化道影像檢查系統,可用于小腸疾病的診斷,克服了傳統內窺鏡體積大、檢測過程痛苦等缺陷[1] 。但膠囊內鏡電池僅提供6~8 h電量,部分患者由于清腸效果欠佳、原發疾病導致腸道狹窄等原因,膠囊在有限時間內不能到達盲腸,或小腸黏膜顯示不清,影響檢查效果。為提高膠囊內鏡的檢查效果,自2013.7開始,我院對在消化內科住院行膠囊內鏡檢查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全程護理干預,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消化內科2012.6~2013.6初次接受膠囊內鏡檢查29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13.7~2014.6初次接受膠囊內鏡檢查32例患者作為觀察組。所有患者均因不明原因腹痛、腹瀉、便血、各種炎癥性胃腸病等入院,經胃鏡、腸鏡、小腸造影檢查未能確診者。對照組中男17例,女12例,年齡22~69歲,平均(42.6±10.3)歲;觀察組男中18例,女14例,年齡18~66歲,平均(42.1±10.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應用以色列Given公司生產的膠囊內鏡。囑病人吞服一粒小型的膠囊后,借助消化道蠕動功能將膠囊內鏡向前推進,利用數字無線頻率通信,將信號傳送至數據記錄儀。檢查結束后即將數據記錄儀中的信息下載到工作站,通過工作站圖像處理軟件閱讀圖片,由醫生選出具有診斷性的圖像,整個過程大約8~9小時。
1.2.2 全程護理干預:
兩組患者在檢查前均按醫囑指導患者正確用藥進行腸道準備,并對患者進行解釋和講解檢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另外觀察組給予全程護理干預。
1.2.2.1 檢查前護理干預:
(1)提前24小時充好電,確保所有儀器都處于良好狀態。(2)提前告知膠囊內鏡檢查的原理,檢查方法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以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焦慮、恐懼心理,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檢查前24h禁煙,以免咳嗽影響檢查[2]。有假牙者,需取下假牙。檢查當天衣著應寬松、舒適,上衣盡量穿開衫,女生避免穿裙裝。(4)檢查前3天不可做鋇餐或鋇灌腸檢查,以免鋇劑殘留在腸道內影響檢查效果[3]。檢查前1天進無渣飲食,晚餐進流質。檢查當天晨禁食,并于晨6時口服聚乙二醇電解質散2盒,直至排出水樣便。在腸道準備中避免完全依賴患者自己的觀察,尤其對一些胃腸功能弱,腸蠕動慢者,排便時間相應延長,護理人員應加強大便情況評估,以確定清腸效果,必要時遵醫囑行清潔灌腸。
1.2.2.2 檢查中護理干預:
(1)喝少量水吞服膠囊,吞服膠囊時不可咀嚼。確定膠囊內鏡通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2小時后可飲用少量水,4小時后可進流質,并告知患者檢查結束后才可恢復飲食。本組中有一例患者膠囊內鏡滯留胃中,用胃鏡將膠囊內鏡送至十二指腸。 (2)對膠囊內鏡運行速度進行實時監控。患者吞服膠囊后,囑患者適當活動10~15 分鐘回檢查室進行觀察確認1次,確認膠囊內鏡進入胃內且工作正常,1小時后再回檢查室監測觀察膠囊內鏡是否進入十二指腸。當膠囊在胃內滯留超過1小時左右仍未通過幽門,指導患者采取右側臥位及站立位等體位變換,充分利用膠囊內鏡重力的作用,促使膠囊盡快進入小腸,并調節膠囊內鏡圖像采集速度、閃光強度以節約電量;對胃腸蠕動過快者應囑其盡量臥床休息,減少活動,相應增加膠囊在小腸內的運行時間,使其在有效時間內完成檢查。 (3)注意事項:①嚴密觀察病情,如有無腹痛、惡心、嘔吐或低血糖反應等,發現不適及時告知醫生予以處理并記錄。②在膠囊內鏡檢查過程中,切忌劇烈運動,不可彎腰、屈體,避免臥床不起。③患者不能私自脫下穿戴在身上的圖像記錄儀,不能移動記錄儀位置,不可撞擊佩戴的數據記錄儀,不可接近核磁共振等,以免因強電波干擾,影響圖像清晰度或檢查圖像丟失。④檢查期間讓患者15分鐘確認1次記錄儀上的指示燈是否是否閃爍,若指示燈停止閃爍,應立即記錄停止的時間并告知醫生。
1.2.2.3 檢查后護理干預:
(1)膠囊內鏡工作8h后拆除設備。拆除時避免沖擊、震動或陽光照射,否則會造成數據丟失。(2)告知患者使用便器排便,密切觀察膠囊排出情況,若72h后仍不能確定膠囊已排出體外,且出現難以解釋的腹痛、嘔吐等癥狀,應及時聯系醫生,必要時行X線檢查。(3)用75%的酒精將傳感器片及線纜擦凈,記錄儀腰帶用中性肥皂水清洗。回收電池包后立即給電池充電,檢查前24h再次充電。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腸道清潔度的判斷:消化液清亮,視野清晰且無任何干擾為0;消化液稍渾濁,視野觀察輕微受限但不影響觀察為l;消化液稍渾濁,視野觀察中度受限為2;消化液渾濁,視野觀察重度受限甚至完全無法觀察為3;將0~1分定義為清潔,2~3分定義為不清潔。(2)檢查成功率指標:完成全小腸檢查,指內鏡在電池工作時間內抵達回盲部完成全小腸檢查;未完成全小腸檢查,指在內鏡電池耗竭之前膠囊內鏡未抵達回盲部。(3)滿意度調查:發放滿意度調查表,由患者親自填寫或患者口述親屬代筆。
1.4 統計學處理 :
采用統計軟件SPSSl8.0進行數據處理,x±s表示計量資料,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 討論
膠囊內鏡屬第4代內鏡,是目前最先進的內鏡檢查方法,其對整個消化道疾病的診斷,尤其是對小腸部位病變的診斷明顯優于傳統的纖維內鏡[4],檢查過程中患者幾乎無痛苦,并可自如活動,這就使越來越多的患者愿意接受這種檢查。但是,膠囊內鏡檢查的成敗仍受胃腸動力情況、充電電池蓄量、腸道準備情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據統計,在不加干預的情況下,膠囊內鏡完成全小腸檢查成功率約60%~70%,小腸疾病的診斷率約66%[5]。本研究通過對干預組患者進行全程護理干預,檢查前詳細告知患者膠囊內鏡檢查的目的、方法、用途、注意事項,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要檢查機器設備的性能是否正常。準備促腸道動力藥物,明確腸道準備情況。膠囊內鏡檢查過程中耐心解答患者問題,消除其顧慮和不安,使其積極配合檢查,以得出清晰圖像,利于疾病的診斷。檢查后指導患者觀察膠囊排出情況,如出現膠囊梗阻的情況,應安撫患者情緒,盡快告知醫生做進一步處理。膠囊內鏡檢查的全程護理干預注重患者的心理因素及認知行為,減輕患者焦慮情緒,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檢查,規范了護理服務體系,使護理服務走向了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徐向迎.膠囊內鏡消化道檢查的人性化護理干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IA):55.
[2]林娟,周翠萍.影響膠囊內鏡檢查質量因素的探討.青海醫學志,2006,36(8):64-65.
[3]衛煒,戈之錚.膠囊內鏡檢查對消化道運轉時間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6,26(5):519-522.
[4]豁燃.膠囊內鏡檢查的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5,24(1O):626-627.
[5]康艷,陳星,劉變英.膠囊內鏡腸道準備初探[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6,23(4):30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