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疼痛是絕大多數骨科術后病人共有的特征,又是許多骨科病人首發的癥狀,它受心里 狀態和其它因素的制約,直接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目的:如何有效的止痛、減輕病人的痛苦,減輕其對機體的有害影響。方法:50例骨折術后疼痛的患者通過一般護理、舒適護理,減少對機體的有害影響。結果:本組病人心理反應正常,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骨科患者; 術后疼痛; 舒適; 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59-01
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伴隨著現有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1]所引發的情感經歷,或是就這一損傷所作的描述。也就是說,疼痛應該是像病人所說的那樣,而不是醫護人員認為應該的怎樣。
1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2013年10月共收治50例骨折術后患者,男30例,女20例,年齡50~70歲,平均68歲,治愈后痊愈,沒有因為疼痛影響休息、治療的。
2 護理體會
2.1 疼痛病人的一般護理
2.1.1 主動、耐心與病人交談,使病人盡快適應環境,增加安全感,減少恐懼和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以減輕疼痛。
2.1.2 傾聽病人訴說,了解引起疼痛的原因、性質、部位、節律、程度。觀察病人疼痛時的反應和伴隨癥狀,病人自己對疼痛的態度。
2.1.3 認真做好病因治療,藥物技術性鎮痛護理并觀察治療效果,及時調整治療護理方案。
2.1.4 引導病人放松,使其從精神和身體的緊張中解脫出來,如放松術,催眠、暗示、想象等。
2.1.5 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如看報紙、聊天、下棋等,條件允許時可坐輪椅或扶持到室外散步等。
2.1.6 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柔,盡量減少肢體移動,如需移動病人,應先征求病人的同意并告知如何配合,對損傷部位行撫膚護理。
2.1.7 保持各關節正常功能位置,用枕墊抬高患肢18-20度。
2.1.8 遵醫囑預防性使用鎮痛藥。
轉2.2術后疼痛舒適護理措施
2.2.1 促進生理舒適的護理:
止痛措施的應用:藥物止痛是解除術后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有研究表明,除了正確運用鎮痛藥物以外,以下舒適護理也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疼痛]:①分散注意力法。包括視覺分散法(如看電視、讀小說、讀報紙),聽力分散法(如聽音樂、聽故事)和觸覺分散法(如輕輕按摩患肢或傷口周圍的皮膚)。②幽默法。給患者講笑話或讓其看幽默風趣的電視劇、相聲、小品等。③放松法。在音樂輔助下進行各種放松訓練,包括深呼吸、慢節律呼吸,對輔助控制術后疼痛具有良好的效果。④皮膚刺激法。冷敷、熱敷、按摩以及涂皮膚搽劑(如活絡油)。
2.2.2 基礎舒適護理:①舒適晨間護理:早晨起床時播放一些節奏舒緩、令人心情舒暢的輕音樂,可以使患者感覺美好的一天即將開始。為術后疼痛患者護理查房時,可介紹一下當天的治療及護理項目,聽取患者對治療及護理的意見。②舒適晚間護理:晚上停止一切不必要的檢查及護理。夜間盡可能關燈或開地燈,巡視患者時如用手電筒,不能直接照射患者的頭部,應用墻壁反射光觀察,這樣不會影響患者休息。③舒適的體位:術中采用腰麻或全麻的患者,術后為防止誤吸應去枕平臥6 h,長時間臥床可引起肌肉關節疲乏、疼痛,為減少患者不舒適感,做到勤觀察,消除引起疼痛的誘因,在不影響治療護理的同時,為患者安置舒適體位。
2.2.3 促進環境舒適的護理有學者認為,病室室溫保持在20~24℃,相對濕度保持在50%~60%,病室內通風良好、空氣新鮮、光線柔和,避免強光刺激,能提高環境的舒適度,為患者創造安全舒適的感覺,使患者縮短環境適應期,提高社會適應與自控能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2.4 促進心理、社會舒適的護理
2.2.5 建立信賴的護患關系:術后患者往往因疼痛、擔心預后產生一定的壓力,護士應關心、體貼患者,待患者熱情、和藹,尊重患者的人格,耐心聽取患者的主訴,理解患者對疼痛的反應如哭泣、呻吟等,2.3.2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手術后患者對疼痛有焦慮和恐懼的心理,護士應主動與患者溝通。護士與患者做5~10min的必要談話,可使鎮痛效果持續18h,10min的笑能使患者在幾小時內不再受疼痛的困擾。因此護士要給予必要的關心,疏導患者心中郁積的不良情緒,以安慰和鼓勵減輕其心理壓力,使患者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定,思想輕松,增加對疼痛的耐受性,更好地配合治療與護理。
2.3.3 家屬積極配合:術后患者的生活暫時或長期不能自理,身體和心理上的痛苦感受需要他人的理解、支持、鼓勵和安慰,但因患者疼痛的表情造成家屬的焦慮和不安又不可影響到患者,以免加重其對疼痛的敏感性。因此,要告知家屬,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定期與患者家庭、朋友及單位溝通,積極尋求社會支持系統對患者精神、情感、經濟上的支持,提高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度。創造條件讓親友、同事多探視,多給予患者安慰、鼓勵,滿足他們愛與歸屬的需要。
3 小結
病人術后疼痛,除了一般護理以外,舒適護理模式作為護理過程中的一種思維方法,強調護理人員-患者環境-社會的整體配合,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促進軀體內環境的平衡與穩定。無論患者的疾病是否能夠治愈,在護理過程中都應給予積極的舒適護理。有研究表明,護士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不同的舒適護理措施,能及時解除其痛苦,增強其身體的舒適感和自我控制力,減輕其焦慮情緒,可明顯提高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通過舒適護理,還可調動護士工作的積極性,增強為患者解除痛苦的責任感,充分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
參考文獻
[1]李小寒 基礎護理學 2012.8【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