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在消化內科門診中對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臨床治療方法及效果。方法:對2011~2013年本消化內科門診收治的60例GERD患者進行隨機數字表法分組,每組30例,將其中單用雷尼替丁治療者設為對照組,將在此條件下施加奧美拉唑治療者設為觀察組,比較并評估兩組的臨床治療結局,總結治療經驗。結果:觀察組治療后可取得96.7%的臨床療效,較之對照組的76.7%更為理想,比較差異明顯(P<0.05),且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嚴重不適。結論:為GERD患者實施雷尼替丁聯合奧美拉唑治療有確切療效,并且安全性較高,適合在今后的臨床上普及應用。
關鍵詞:消化內科門診;胃食管反流病;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63-01
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臨床上屬于較為常見的疾病,多是因人體胃或者十二指腸內容物出現反流并進入食管所致,容易引發反酸、燒心或者累及組織等一系列癥狀,需要盡早予以積極、有效的治療,以免病情進展,危及患者生命[1]。為此,2011~2013年,筆者對本消化內科門診30例GERD病例實行了聯合藥物治療,并取30例單用藥物治療者進行比照,取得了不錯的研究進展。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2013年到我院消化內科門診就診的GERD病例共60例,包括男38例,女22例,年齡段34~78歲,平均是52.2歲。所有入組者均經超聲、內鏡檢查后確診,納入與GERD診斷標準相符合者[1],排除有其他消化道惡性病變、全身性病變及既往有胃食管手術史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原則分成兩組,組間一般資料的比照,差異不明顯,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確診后對照組在臨床上給予雷尼替丁治療,每次劑量0.15g,每日口服2次,療程時間2個月。觀察組在上述條件下施加奧美拉唑進行治療,每次劑量40mg,以靜脈滴注方式給藥,滴注前將其與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成100mL,每次滴注12h,療程與對照組相同。
1.3 判斷標準: 顯效:患者接受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且經胃鏡檢查未發現有食管潰瘍表現;有效:治療后癥狀有明顯改善,且胃鏡檢查發現食管潰瘍有所緩解;無效:治療后癥狀沒有變化甚至加重。除無效例數外,其余例數用于臨床療效的計算。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版本處理數據,其中計數資料的檢驗以卡方形式描述,以P<0.05對統計學意義進行判斷。
2 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可取得96.7%的臨床療效,包括21例顯效,8例有效,較之對照組的76.7%更為理想,比較差異明顯(P<0.05),且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嚴重不適。詳見表1。
3 討論
GRED屬于消化系統的常見多發疾病,導致出現該疾病的因素有不良的飲食結構、食管廓清能力下降以及食管下括約肌功能運行障礙等。GERD是因人體上消化道動力發生障礙進而引發的酸相關性疾病,此時胃酸成為攻擊因子,對黏膜造成侵襲破壞使其糜爛[2],另一方面胃酸分泌明顯增加,胃泌素分泌的減少致使食管下括約肌壓力降低,因此對胃酸進行抑制是對GERD進行治療的主要方法。常規應用雷尼替丁治療雖可起到基本的治療效果,但在改善食管潰瘍和抑制胃酸等方面并不是特別理想,相對來說,聯用奧美拉唑在治療該類疾病方面則卓有成效。
奧美拉唑是我院近些年逐步用于治療多種胃腸疾病的一種新型質子泵抑制劑,能夠對胃壁細胞氫以及鉀質子泵(H-K+ ATP)等進行阻滯,抑制幽門螺桿菌生長,從而起到控制基礎胃酸分泌、減少胃腸運動刺激等效果。陳志敏等研究應用雷尼替丁及奧美拉唑進行聯合治療,發現這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方面很有幫助。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通過為觀察組患者提供雷尼替丁及奧美拉唑共同治療,結果發現,該組治療后可取得96.7%的臨床療效,與對照組相對比更為突出(P<0.05),且治療期間兩組無一例出現嚴重不適,安全性理想、可靠,與相關報道一致[3]。
綜上所述,為GERD患者實施雷尼替丁聯合奧美拉唑治療有確切療效,并且安全性較高,適合在今后的臨床上普及應用。
參考文獻
[1]戴結,周淑萍,戎建明,等.門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2,21(12):1111-1115.
[2]McVeagh P,Howman-Giles R,Kemp A.Pulmonary aspiration studied by radionuclide milk scanning and barium swallow roentgenography[J].American Journal of Diseases of Children, 2013, (08):917-921.
[3]陳志敏.消化內科門診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3,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