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干休所醫護人員和部隊離退休干部之間如何進行有效溝通。方法:選取某門診部2011年1月~2013年9月期間收治的86例部隊離休干部并將其隨機分為A、B兩組,對兩組人員臨床資料進行統計與調查,同時給予A組人員常規護理,給予B組人員護理干預,分析兩組患者對臨床醫患關系的滿意度。結果: A組患者比之護理前心理狀況沒有明顯改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比之護理前心理狀況改善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患者對臨床治療、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58.1%,B組患者對臨床治療及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0.7%。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針對部隊離退休干部心理問題提出護理干預,可有效加強干休所醫護人員與部隊離退休干部之間的溝通,提高滿意度,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干休所;醫患人員;部隊;離退休干部;溝通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69-01
由于部隊離退休干部較為特殊,一旦照顧不周便會對其造成身心不適[1]。我院通過對86例部隊離休干部心理等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并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取得了顯著效果,現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6例患者均為某門診部2011年1月~2014年5月期間收治的86例部隊離退休干部。患者男78例,女8例,年齡59~99歲,平均年齡(85.3±3.9)歲;兩種以上慢性疾病者62例;婚姻狀況:喪偶者20例。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4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婚姻狀況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
自制問卷,使離休干部對自身心理狀況以及對臨床醫療、護理等存在的問題進行統計進,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統計可知兩組患者中均有一半以上患者出現焦慮、抑郁、急躁等心理,部分患者出現孤獨、懷疑等現象。對臨床醫療、護理等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醫療技術、護理質量等。
1.2.2 護理干預:
給予A組患者常規對癥護理措施,針對問卷調查結果對部隊離休干部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給予B組患者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主要包括:(1)保證工休關系和諧。(2)心理護理干預。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心理狀況以及患者對臨床治療、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統計與分析[2]。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表示,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心理狀況分析:
A組患者比之護理前心理狀況沒有明顯改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比之護理前心理狀況改善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門診部針對B組患者統計出的具體問題,給予患者必要的護理干預,具體包括:(1)保證工休關系和諧。醫護人員應提高工作積極性,積極走訪、看望離退休干部,保證離退休干部不會存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同時應密切關注離退休干部所得疾病以及相關治療藥物等,保證對離退休干部基本情況進行熟知。積極主動和離退休干部進行溝通,同時保證溝通過程中用語文明,態度平和,并充分滿足其合理需求,并定期組織座談會,對其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了解與解決,使其充分感受到醫務人員對其關心與呵護。(2)心理護理干預。針對存在不同心理問題的離退休干部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比如對于孤獨、失落的患者,應陪同其談心、散步等,并對其生活等給予最佳照顧,同時鼓勵其多與醫務人員進行溝通,對于存在的疑問及時提出,以便醫務人員進行有效解決[3-4]。此外還可根據每個人員的特長、愛好等組織相關活動,使其擁有豐富的娛樂生活。除了給予患者必要的心理護理,加強兩者之間的積極交流與溝通外,還應不斷豐富護理人員心理護理知識體系,使其掌握系統性、專業性心理護理知識,針對離退休干部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解決,以獲得其信任,進而加強兩者之間的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5]。通過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進行分析可知,心理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提高患者滿意度,增加兩者之間的聯系與親密度,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民.干休所醫護人員心理承受力現狀與調適[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6):182-183.
[2]馬居峰.醫患溝通在老干部保健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09,6(34):149-150.
[3]翟曉紅,劉建茹.部隊干休所離退休老干部84例心理分析及護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6):73-74.
[4]朱書亞.護患糾紛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02):119.
[5]王淑芬.淺談臨床護理工作中護患溝通技巧[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4,31(0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