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行胃大部分切除畢羅氏二式結腸后胃空腸吻合術后四十二年余,吻合口梗阻行吻合口疤痕、粘連組織松解術,吻合口下遠、近端空腸側側吻合術,術后效果滿意,恢復情況尚可,手術治療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關鍵詞:胃大部切除術后;吻合口梗阻;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73-01
1 臨床病例
患者:錢彭虎,男,漢族,現年78歲,住院號:2014000316。1973年7月10日因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行胃大部分切除近端對大彎、遠端對小彎結腸后畢羅氏二式胃空腸吻合術,術后四十二年來,自我感覺一直良好,鑒因長期煙酒嗜好,患支氣管炎癥,肺氣腫,其它無任何異常現象。
今年一月份以來,自覺上腹部飽脹不適,消化不良,食欲日慚減退,伴有惡心嘔吐現象,日慚消瘐;三月份以來,惡心嘔吐癥狀日慚加重,進餐后一小時左右即感到上腹痛難過,繼之反酸、惡心嘔吐,欲將胃內容物全部嘔吐干凈才舒服;前后經兩次內窺鏡檢查,見胃內殘留腐敗變質的食物較多,第二次檢查前曾用胃管抽吸均未抽出,當時探到吻合口通暢,殘留物復蓋處無法探及,擬診胃切除術后,反流性食管炎,殘胃炎,殘胃排空功能障礙。CT上腹部檢查,僅見胃壁增厚外、余未見異常。經十多天的補液、抗炎、增加胃動力等的藥物治療后,效果不顯,仍嘔吐頻繁,癥狀未見好轉,并日慚加重;綜合手術史及臨床癥狀,初步擬診殘胃排空功能障礙有因,吻合口區存在梗阻可能。因而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家屬同意后,決定于2014年4月16日上午在連續硬麻下行剖腹探查手術,術中探及吻合口區有腫塊、質地較硬,經探查為遠端吻合口疤痕、粘連組織,經局部分離松解術后,吻合口隨即暢通,經檢查近端吻合口通暢;鑒于患者年歲較大,長期不能進食,體質很差,難以支持較大手術,即未能進行梗阻吻合口的疤痕切除重新對端吻合的手術,為從安全及長遠保障考慮,因而在原吻合口下行遠、近端空腸側側吻合術,吻合口長約4厘米左右,并經檢查無腸粘連及其它異常現象。
術后經消炎、補液、支持治療,九十八小時后肛門排氣,繼之近五天左右時間內,頻繁腹瀉咖啡色惡臭樣稀便伴小便失禁,繼之日慚好轉;并思飲食,從少量多餐流質、稀飯開始進食,大小便日慚正常,唯出現說話聲音嘶啞,咽喉部不適感。經用慶大霉素、地塞米松,氯化鈉混合物一日兩次霧化治療稍好轉。患者精神癥狀日慚好轉,正常下床走路活動,體力逐漸恢復;當月三十日出院回家休息調理。
2 結果
患者行剖腹探查手術,對吻合口梗阻的疤痕粘連組織實施松解術伴吻合口下端遠、近端側側吻合術,手術效果、術后恢復情況尚滿意。
3 體會
3.1 胃大部分切除術后四十二年余,吻合口疤痕粘連致吻合口梗阻病例較少見。
3.2 內窺鏡兩次檢查均探及近端吻合口通暢,誤認為是過去行的胃大部切除畢羅氏一式手術,因胃內陳舊性腐敗性殘留物較多,遠端吻合口未能探及,故吻合口梗阻的病理改變不能檢出,因而致客觀原因的誤診。
3.3 上腹部CT檢查僅檢查到胃壁增厚,吻合口疤痕、周圍組織粘連未能檢出發現。
3.4 由于檢查條件所限,胃內殘留物用胃管都不能抽出,因而影響內窺鏡檢查診斷效果,因而只能根據臨床推斷,用剖腹探查的方法實施手術治療。
3.5 手術治療后,因體質差術后活動少,影響腸蠕動的正常恢復,術后七十二小時左右肛門未能排氣,可聽及腸鳴音,為了配合治療,故采用中醫辦法醋炒膚皮腹部熱敷的方法,近一天多的熱敷后,九十八小時左右后肛門排氣,腹脹癥狀隨即減輕。后頻繁腹瀉五天左右,排出大量惡臭稀便,考慮均為三個多月來未正常排泄積存的腐敗物;后大便日慚轉為正常。
3.6 由于吻合口梗阻解除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食欲明顯增加,采用少吃多餐的方法進食,術后十二天后,食欲轉為正常,患者精神狀態明顯好轉,活動自如。
3.7 由于長期惡心嘔吐,加之術中術后置胃管等的刺激,術后四天左右后說話聲音嘶啞,考慮可能對聲帶的刺激損傷所影響,術后行咽喉部霧化治療觀察,后癥狀稍好轉,待出院后繼續休息恢復,并定期隨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