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人體四肢在切削痂術中,對穿支血管進行預見性止血的效果。方法:選擇2012年11月—2013年11月,選擇由我院收治的燒傷科26例,在26例傷患中,有22例是雙上肢燒傷或者雙下肢燒傷,有4例是四肢有燒傷。將患者某側上下肢創面作為穿支組,利用穿支血管重點止血,將患者某側上下肢的創面作對照組,利用常規電凝止血,其中共30對治療對象,上肢為治療對象的18對,下肢為治療對象的12對。結果:支組與對照組1%TBSA創面手術時間分別為(5.5±0.7)、(6.1±0.8)min, 1%TBSA手術面積出血量分別為(30±5)、(38±8)mL,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穿支組創面術后并未出現需要手術治療的再次出血以及需清除的淤血或血腫。對照組1處創面出現需清除的血腫;有l處創面出現術后出血,在手術縫扎后止血。
關鍵詞:切削痂術;穿支血管;止血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82-02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人們的不小心,經常會有燒傷事件的發生。對于深Ⅱ、Ⅲ度燒傷創面來說,為了使患者更好的恢復,往往需要行切削痂術并且進行更進一步的植皮等。在切削痂術進行當中,患者的創面經常會發生彌漫性出血,對患者的循環系統、內環境的穩定產生了嚴重影響,并且容易誘發MODS等,更甚者還會危及患者生命。由此,筆者將對穿支血管進行預見性止血用于四肢燒創傷創面的切削痂術中,并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1月——2013年11月,選擇由我院收治的燒傷科26例,均為住院患者,均知情并且同意。其中男患者21例,女患者5例,年齡為18至55歲,大都因為火災、電器或熱液燒傷。燒傷總面積為30%至63%TBSA,深度集中在深Ⅱ~Ⅲ度之間。在26例傷患中,有22例是僅雙上肢燒傷或者僅雙下肢燒傷,有4例是四肢均有燒傷。在治療中,將患者某側上下肢創面作為穿支組,利用穿支血管來重點止血,再將患者某側上下肢的創面作為對照組,利用常規的電凝止血,其中共30對治療對象,上肢為治療對象的有18對,下肢為治療對象的有12對。
1.2 方法:
手術由兩組醫生分別完成。其中要求醫生均有外科工作經驗,都能對四肢皮瓣移植技術熟練掌握,且這兩組醫生年資距不超過兩年。術前要以防水鋪墊墊于底層,在患者的常規創面以及痂下注射比例為1:500000的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將止血帶用于肢體近端,然后進行切削痂,在手術過程中,為保持患者血壓平穩,可以給予血管活性藥物。對照組的創面可先進行手術,在手術中,兩組創面都可以用雙極電凝、止血,并且不需要特別延長過程時間或者加深深度。穿支組在術中在對穿支血管的解剖位置的較小出血點處,與皮膚垂直,電凝灼燒到皮下1~1.5mm,整個過程時常為1.0~1.5s,對于在較大出血點處沒有見到血管斷端的,可以直接縫扎止血,對于血管斷端有外露情況的,可以予以結扎。在手術過程中,要切除焦痂時,如果遇到穿支血管,要及時結扎,再進行切斷。之后要用含有比例為1:150000的腎上腺素生理鹽水的紗布進行濕敷,然后用有溫鹽水的紗布進行加壓包扎,松開止血帶五分鐘后,重復上述過程,用相同的材料覆蓋兩組創面。
1.3 觀察指標:
1%TBSA創面手術所用時間,1%TBSA手術面積的出血量,術后創面。
1.4 數據處理:
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表1.
3 討論
如何減少術中出血一直是外科領域的一項重要課題。燒傷切削痂的創面出血量比較大,止血時不僅浪費人力物力,還要浪費大量時間。人體皮膚的血液主要由穿支血管來提供,現代醫學關于穿支血管的解剖以及對其生理特點的研究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使切削痂術的精確止血得到了可能,肌間隔穿支是四肢穿支血管的主要特點,它比人體軀干的肌皮穿支更容易判斷相應的解剖位置,人體的股直肌以及股外側肌之間,是股前外側的主穿支血管的所在區域,股直肌內側穿支、股內側肌肌皮穿支以及縫匠肌是股內側去穿支血管的主要構成部分。股后區可常見3~5組穿支血管,位于股二頭肌以及半腱肌之間。在了解并掌握了穿支血管的有關知識后,手術醫生對手術過程中如何進行電凝止血例如方向、時間長短以及深度等的認識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止血率,減少了術中小片狀的止血和反復地、盲目地止血。它縮短了手術的進行時間,使術中和術后的輸血、補液量減小,使患者的生命體征維持穩態,同時也降低了誘發MODS等癥狀的風險。預見性的穿支血管止血解決了傳統手術中,電凝無重點的問題,這樣一來,也使術后局部發生再次出血的情況得到改善。同時,也降低了統一創面因反復電凝止血而使組織再次損傷。手術進行的時間長短、止血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受醫生對解剖位置的了解程度的影響,如果醫生可以熟練掌握穿支血管的位置以及走向變化,那么,在術中,大幅度的提高術中的止血效率,減少患者的失血量,縮短手術用時,是可以實現的。
參考文獻
[1]楊宗城.中華燒傷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20-222.
[2]張世民,唐茂林,穆廣態,等.穿支皮瓣及相關術語的專家共識.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0,28(5):475-477.
[3]楊大平,唐茂林,GeddesCR,等.皮膚穿支血管的解剖學研究.中國l臨床解剖學雜志,2006,24(2):232-235.
[4]夏照帆,程大勝.第32屆美國燒傷學會年會簡介.中華外科雜志,2001,39(6):489-491.
[5]江奕恒,徐達傳,李學雷,等.股前外側區皮瓣血管3D可視化研究與皮瓣設計.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7,30(6):433-436.
[6]呂國忠,朱寧剛,顧在秋,等.手部燒傷后術中止血和包扎對其功能恢復的影響.中華燒傷雜志,2004,20(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