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90-02
在醫院各科室中血液病患者醫院感染發病率較高,血液病患者由于自身發病及化療、放療、免疫抑制劑、應用激素等原因,導致病人自身免疫功能下降,這成了誘發醫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如何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已成為血液病診療的研究主題。現回顧性分析我院血液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情況,旨在探討加強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在預防、控制血液病患者發生醫院感染中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1824例血液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包括急性白血病、急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其中男920例,女904例;年齡最大90歲,最小3歲,平均(48.06.±2.10)歲。
1.2方法:回顧性分析血液病患者醫院感染發病狀況,了解發生醫院感染發生部位、病原菌分布與藥敏試驗結果,醫院感染與危險因素,醫院感染對預后的影響。
1.3統計方法:采用ⅹ2檢驗。
2 結果
2.1 醫院感染發病狀況:1824例血液病患者中197例發生醫院感染,感染率為10.80%,包括呼吸系統3.12%、血液3.61%、泌尿系統0.16%、胃腸道0.43%、皮膚0.76%、口腔牙齦1.15%、肛周感染1.58%等。
2.2 病原菌分布與藥敏試驗結果: 病原菌培養陽性145例,共分離出病原菌52株,檢出最多的依次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人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敏感率較高的抗菌藥物為亞胺培南和厄他培南。
2.3 醫院感染相關因素:醫院感染組侵入性操作、化療次數、預防應用抗菌藥物均高于無醫院感染組,是醫院感染相關危險因素。見表1
2.4 醫院感染對預后的影響: 197例醫院感染患者住院時間(33.45±7.56)d,死亡率13.33%;無醫院感染組住院時間(17.56±5.45)d,死亡率為4.23%。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3.1 血液病患者醫院感染主要危險因素
3.1.1 病房內外環境污染:
由于常年住院病床緊張,病人常年爆滿,加床現象較為普遍,病床單元及病房很難做到終未消毒。同時病房陪護人員過多,也是造成室內空氣污染的一個途徑。
3.1.2 使用化療藥物:
化療藥物在殺傷或抑制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組織細胞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破壞了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而增加了病人發生各種嚴重感染的危險。當患者的外周血白細胞數<1.0×109/L時更易發生醫院感染。
3.1.3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包括過度預防性用藥、聯合用藥以及較多地使用特殊級抗生素等,這些都易導致患者菌群失調,發生真菌感染。患者病情越重,使用抗生素時間越長,醫院感染發病率越高。
3.1.4 手衛生不規范:
在實施各種診療、護理過程中,醫務人員的手衛生意識薄弱、手污染、手衛生依從性不高等都是造成醫院感染的重要原因。
3.1.5 各種侵入性操作的大量使用:
如吸氧、吸痰、導尿及各種穿刺等操作本身易導致細菌定植或感染;侵入性器具消毒不徹底或操作過程中的污染;醫務人員在操作中無菌操作不規范等也是醫院感染發生的重要原因。
3.2 提高血液病患者醫院感染控制效果的對策
3.2.1 建立健全預防醫院感染的管理制度:
建立科室醫院感染管理活動小組,按醫院感染管理的要求,結合血液科疾病的特點,制定消毒隔離管理制度;定期開展培訓教育活動,使醫護人員提高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管理的意識,認真自覺執行感染管理相關規定;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減少感染源;各項工作落實到班到人,有監督有檢查,查改結合。
3.2.2 加強患者管理:
針對患者的情況,應加強呼吸道、口腔、肛周等易感部位的護理,做好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屬理解并自覺做好預防感染的措施,如保持病室空氣清新、減少探視,清潔皮膚黏膜、使用漱口液漱口,進食衛生食物,戴口罩,便后坐盆等,教會患者自我護理的知識,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3.2.3 加強病房環境的消毒管理:
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過的毛巾擦拭患者床頭柜,床單元,確保一柜一巾。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過的拖把拖掃地面,各病房拖把固定專用。各病房每日通風2次,每次30min。紫外線空氣消毒1次,每次30min。及時清理、傾倒各種生活和醫用垃圾,降低醫院感染率。同時,盡可能減少病房內探視,甚至限制探視,預防或減少外源性感染。
3.2.4 加強無菌觀念,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范:
各項治療、護理操作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動作輕柔、規范,盡量避免侵入性操作,防止外源性感染。對PICC置管、深靜脈置管或置有各種引流管的患者,要加強對置管局部皮膚的消毒換藥,每周消毒更換無菌透明敷料2次,如有潮濕、松動、可見污染時及時更換。對氧氣濕化瓶及管道應嚴格消毒后晾干備用,干燥保存;對使用中的氧氣濕化瓶,應每日消毒;濕化液應每日更換滅菌水。
3.2.5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嚴格掌握抗生素的用藥有效指征。為防止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可先根據臨床表現及感染部位選擇2-3種抗生素,待病原菌明確后,再更換相應的抗生素。對體溫高于39℃的患者應及時做病原學檢查,及早、反復多次收集標本,以提高病原菌的檢出率,降低繼發性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