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為了深入分析我國容桂地區的糖尿病足感染(DFI)病患病原菌的分布情況和耐藥性特點。方法:選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在佛山市順德區桂州醫院接受治療的糖尿病足感染病患110人,對這些病患足創面分離出的115株病原菌和其耐藥性展開回顧分析。結果:糖尿病足感染主要為陽性革蘭菌,有64株,占總數的55.7%,其次為陰性革蘭菌,有46株,占總數的40.8%,真菌5株,占總數的4.3%。其中陽性革蘭菌呈上升趨勢,陰性革蘭菌呈下降趨勢,真菌上升明顯,P<0.01,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意義。結論:引發糖尿病足感染的主要原因為病原菌,通常存在多重耐藥性,對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和耐藥性展開檢測,能為糖尿病足感染的預防與治療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關鍵詞: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耐藥性
【中圖分類號】
R9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060-02
糖尿病足簡稱DF,是導致糖尿病病患死亡、殘疾的主要因素之一。糖尿病病患因為長時間體內血糖含量較高導致病患極易發生內分泌失調現象,進而使身體免疫力降低,容易產生各種感染。糖尿病病足伴感染病癥,不僅是糖尿病病患截肢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會對病患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但國內關于糖尿病足感染病原體的報道不多。目前,伴隨第三代頭孢抗生素等藥物的廣泛使用,糖尿病足伴感染情況得到較好控制,但這也導致病原菌對抗生藥物的敏感性發生重大變化,為了更好地了解容桂地區糖尿病足感染的常見病原菌分布情況和耐藥性特點,文章對在佛山市順德區桂州醫院接受治療的糖尿病足感染病患所分離的病原菌分布情況和耐藥性特點展開回顧分析,以便為今后臨床用藥提供更科學的依據,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在佛山市順德區桂州醫院接受治療的糖尿病足感染病患110人,共培養出病原菌115株(同一病例重復者不計),其中男性60人,女性50人;年齡最小42歲,最大78歲,中位年齡為(62.4±2.7)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3年,平均病程為(7.6±1.4)年。本次研究的病患均符合糖尿病病足診斷標準,臨床表現主要癥狀為:局部皮膚溫度升高、腫脹、膿腫、壞疽、發紅。按照Wagner分級標準對糖尿病足進行分類,0級:手腳冰涼、麻痛,或感覺遲鈍直到喪失感覺;Ⅰ級:皮膚瘙癢,有水泡,足部凍傷、燙傷,但沒有深入發展;Ⅱ級:皮膚發生淺潰瘍并進入深層肌肉組織,深部組織發生輕微組織炎,但是肌腱、韌帶沒有發生損傷;Ⅲ級:骨質受損、壞死,肌腱損傷,足趾壞疽,但骨質受損不明顯;Ⅳ級:骨質嚴重受損,骨關節壞死,骨髓炎;Ⅴ級:足大部分或全部壞死。
1.2 病原菌培養與藥敏試驗:
本次研究的糖尿病足病患在住院后使用抗菌藥物前第一次換藥時,進行病原菌培養和藥敏實驗。藥敏試驗使用美國DADE公司生產,型號為MicmScan WalkAway-40的全自動微生物檢定儀,嚴格按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標準,按照其微量稀釋法檢測到的最小抑菌濃度(MIC)值判斷細菌藥敏結果。
1.3 統計學分析:
使用計算機統計學軟件SPSS17.0對本次研究病患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用均值±標準差代表這兩組病患的計量資料,用X2對兩組病患的計數資料進行檢驗,將P<0.05作為具有統計學差異意義的檢驗標準。
2 結果
2.1 糖尿病足分級: 按照Wagner分級標準,本次研究的糖尿病足感染病患中,Ⅰ級11例,占總數的10%,Ⅱ級20例,占總數的18.2%,Ⅲ級26例,占總數的23.6%,Ⅳ級39例,占總數的35.5%,Ⅴ級14例,占總數的12.7%。這些糖尿病足感染病患還合并其他病癥,包括: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糖尿病腎病、視網膜病變等。
2.2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分布: 詳情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糖尿病足感染病患陽性革蘭菌逐年呈上升趨勢,陰性革蘭菌逐年呈下降趨勢,真菌呈逐年上升趨勢,對比金黃葡萄球菌與銅綠假單細胞菌的感染率發生情況,P<0.01,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意義。
2.3 糖尿病足感染病患病原菌耐藥率: 詳情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金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性呈逐年上升趨勢,對紅霉素、慶大霉素、環丙沙星的耐藥性逐年上升,但對復方新諾明、四環素的耐藥性呈下降趨勢,P<0.01,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意義。銅綠假單細胞菌呈逐年下降趨勢,對紅霉素與四環素有100%的耐藥性,對復方新諾明、慶大霉素、環丙沙星的耐藥性均呈上升趨勢,P<0.01,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意義。
3 討論
糖尿病足是導致糖尿病病患產生慢性并發癥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每年的發病率為2%到3%,其中有15%到20%的糖尿病足病患極有可能產生足潰瘍,其中有40%到80%的足潰瘍會引發感染。足部并發癥是糖尿病最嚴重且花費最大的并發癥。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發達國家,大約有5%的糖尿病患者在就診時產生足潰瘍,有15%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至少發生過一次足潰瘍。在住院患者中,大約有20%的糖尿病病患產生足潰瘍,糖尿病足產生的截肢位,在非創傷性截肢中占據首位。糖尿病足感染是糖尿病足發展惡化的重要因素,糖尿病足合并深部感染是糖尿病足病患截肢的最常見的直接原因。合并下肢感染的糖尿病足病患發生截肢的危險性是其他沒有發生感染病患的154倍。并且,糖尿病病患自身身體免疫力低,易引發各種感染,需長時間食用大量廣譜抗生素,另外,由于藥物食用不規范,經常不注意抗生素的藥理學,導致耐藥菌株逐年上漲,為糖尿病足的醫療保障與醫療保險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從本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株主要為金黃色葡糖球菌、表皮葡糖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而且金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性呈逐年上升趨勢,這與我院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有很大關聯。金色葡萄球菌為皮膚寄生菌,是淺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陰性革蘭菌屬于厭氧菌,能在厭氧環境中生長,具有致病活性,而Ⅳ級、Ⅴ級糖尿病足感染病患患肢供養降低,有助于該類細菌的生長。病原菌耐藥性上升時糖尿病足感染治療中的首要問題。本次研究中,金色葡糖球菌對對紅霉素、慶大霉素、環丙沙星的耐藥性逐年上升,但對復方新諾明、四環素的耐藥性呈下降趨勢,P<0.01,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意義。所以,在分泌物病原菌培養與耐藥性結果出來前,應根據感染情況合理選用抗生素,要覆蓋常見病原菌。
糖尿病足感染的預后和感染情況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有很大關聯,臨床醫生應了解并檢測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的種類,以及耐藥性的特點,這樣不僅能合理選取抗菌藥物,還能及時控制感染的繼續發展,預防致死、致殘、截肢等情況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鄧家德,李紅玉,陳惠玲,等.糖尿病足潰瘍處常見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0(15):955-957.
[2] 王鵬華,于德比,褚月頡,等.糖尿病足深部感染病人的臨床特點及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1,87(26):1828-1831.
[3] 杜煒,劉文穎,吳建蓉,等.糖尿病足感染常見病原菌及抗生素選擇的相關問題[J].世界感染雜志, 2010,17(03):223-225.
[4] 蔣鐵建,廖嵐.70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臨床和病原菌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1,16(04):242-246.
[5] 蔡文訓,張衛星,羅華,等.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菌群分布及治療[J].罕少疾病雜志,2012,12(16):121-124.
[6] 梁乙安,何曉.糖尿病足108例分泌物標本細菌培養和藥敏分析[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13,27(21):189-190.
[7] 關曉宏,劉德輝,馮毅,等.重度糖尿病足壞疽的感染與抗感染治療[J].空軍總醫院學報,2012,14(04):240-241.
[8] 李靜波,王欣,陳佰義,等.糖尿病足合并感染171株病原菌的分布與耐藥性變遷[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17(09):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