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間診治的40例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設為觀察組,另選同期的40例非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設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實施雙側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探查,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檢查結果。結果:研究結果顯示,動脈斑塊最容易發生的部位為頸總動脈分叉,兩組患者數據結果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不穩定斑塊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中、重度頸動脈粥樣硬化例數明顯要比對照組多(P<0.05)。結論: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最容易在頸總動脈分叉處發生,兩者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同時也是引起腦梗死早期進展的主要誘因;另一方面,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重度頸動脈粥樣硬化也可能是導致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頸動脈粥樣硬化;關系
【中圖分類號】
R3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082-01
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腦梗死類型,該類患者往往會表現出神經功能障礙進展性加重,如果病情沒有得到及時的控制最終就可能導致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從而導致患者殘廢或者死亡[1],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臨床研究表明,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存在著一定的關系。為了進一步分析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本文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間診治的40例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和同期的40例非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間診治的40例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設為觀察組,另選同期的40例非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設為對照組,所有患者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診斷的標準[2]。觀察組中有23名為男性,17名為女性,最大年齡為78歲,最小年齡為39歲,平均年齡(58.22±5.24)歲;對照組中有25名為男性,15名為女性,最大年齡為79歲,最小年齡為40歲,平均年齡(60.89±5.39)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各項基本資料基本相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實施雙側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探查,探查步驟嚴格按照彩色多普勒超聲儀使用說明進行,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檢查結果,主要包括動脈斑塊的發生部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不穩定斑塊數量、中度和重度頸動脈粥樣硬化例數等等。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的試驗數據均經SPSS19.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動脈斑塊最容易發生的部位為頸總動脈分叉,兩組患者數據結果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不穩定斑塊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中、重度頸動脈粥樣硬化例數明顯要比對照組多(P<0.0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療效對比情況
3 討論
進展性缺血性腦卒是一項非常嚴重的疾病,如果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很容易致殘或者死亡,因此,了解該病的發病機制等各項信息對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臨床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進展會引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控制就會導致血管狹窄發生,最終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3]。目前臨床上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主要分為鈣化斑塊、纖維性斑塊、復合病變期斑塊、以脂質為主的軟斑,前兩種屬于穩定性斑塊,后兩者屬于不穩定斑塊。通過從斑塊的組織病理學分析發現,它主要包含了脂質核心、新生血管和炎性細胞浸潤的纖維帽。脂質核心的組成部分主要是游離的膽固醇結晶、膽固醇酯和膽固醇,這種物質也是斑塊穩定與否的主要鑒別因素[4]。核心部分的脂質在不穩定性斑塊的體積中大約占據了百分之四十;纖維帽的組織成分主要是膠原、來自平滑肌細胞的蛋白聚糖、彈性蛋白等細胞外基質。我國著名醫學研究者朱丹[5]等研究發現,不穩定性斑塊中的纖維帽較薄,并且其含有的細胞外基質數量也比較少,一般不含有平滑肌細胞。在鈣化性斑塊和纖維性斑塊中往往分布著大量的膠原組織以及平滑肌細胞等細胞外基質,由于纖維帽的厚度比較大,因此不容易發生破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大約有百分之七十的進展性腦卒中患者發生不穩定斑塊,由此表明,不穩定斑塊是發生進展性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頸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動脈血管狹窄,尤其是中、重度頸動脈粥樣硬化。同時,通過本次研究還發現,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最容易在頸總動脈分叉處發生,兩者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由此也可以證實了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引起腦梗死早期進展的主要誘因。
參考文獻
[1] 盧錫林,姚曉黎,尚延昌,張成.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纖維蛋白原和C-反應蛋白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中國綜合臨床,2009,12:1089-1091.
[2] 李敏,薛群,董萬利.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與頸動脈斑塊性質的關系[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09:2021-2022.
[3] 張琪,車琳,陳曉光.淺談頸動脈粥樣硬化與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關系[J].黑龍江醫學,2010,03:187-189.
[4] 付新征,單利華,丁雪萍,朱志鑫,王建,任周明,樂添.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踝臂指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觀察[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2,02:123-125.
[5] 易興陽,陳存木,池麗芬,黃毅,張順開.第二部分頸動脈粥樣硬化與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關系[A]..醫學科研成果與應用[C].:,2011:6.]